舒宗侨
中国摄影家
舒宗侨(1913~2007),原籍湖北蒲圻,生于江苏南京。民国21年(193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1935--1937年任上海《立报》记者,后担任重庆《中央日报》、《扫荡报》编辑和编辑主任。
简介
舒宗侨,男,著名摄影家、记者、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原籍湖北省蒲圻县(今赤壁市),1913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铁路职员的家庭。1935年开始新闻工作。2007年3月12日13时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舒宗侨先生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35年还未毕业的时候就在上海刚刚创办的《立报》当记者,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成为苏联塔斯社记者,辗转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采访,写出了大量反映抗日战争实况的报道,拍下了大批照片。抗日战争胜利后,舒宗侨曾编著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中国抗战画史》(与战地名记者曹聚仁合编)、《二次大战照片精华》(与魏守忠合编)、《学生解放运动画史》画册,这些画册保存了大批二战时期的纪实摄影照片与文献资料,真实地再现了二战史实。其中《中国抗战画史》尤为珍贵,曾作为国际法庭东京审判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
1913出生,湖北赤壁市(原蒲折)人。
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1935--1937年任上海《立报》记者,后担任重庆《中央日报》、《扫荡报》编辑和编辑主任。
1942年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周刊)》任主编,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副教授、四川教育学院教授、美国新闻处画报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联合画报》转为其个人经营,改为月刊,移沪出版。
1946--1949年陆续编著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合编)、《二次大战照片精华》(与魏守忠合编)、《学生解放运动画史》。
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讲授了《采访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等课程。
1956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届常务理事。
1978年后担任《世界新闻事业》季刊主编和《新闻大学》编委、新闻学院教授。
1986年退休。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理事兼《中国摄影史》编委,中国老年摄影学会理事,上海市老年摄影学会副主席。
经历
民国21年(193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科班出身的记者之一。1935--1937年任上海《立报》记者,后担任重庆《中央日报》、《扫荡报》 编辑和编辑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塔斯社记者。民国29年(1940年)任重庆《中央日报》国际新闻编辑、重庆《扫荡报》编辑主任。20世纪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9月25日舒宗侨曾为同盟国家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周刊任并任主编,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副教授、四川教育学院教授、美国新闻处画报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合画报》移沪出版,转为个人经营,由他独资经营,改出月刊,舒宗侨任主编兼发行人。1946--1949年舒宗侨续编著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合编)、《二次大战照片精华》(与魏守忠合编)、《学生解放运动画史》等画册。
舒宗侨1941年冬季应章益校长和新闻系主任陈望道的聘请,到迁到北碚的复旦新闻系兼课任教,此后一直在复旦大学兼课任教,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前夕,他用相机记载了(上海解放)这一历史瞬间,也记载了他本人和上海人民一起迎接新上海、新中国诞生的喜悦心情。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950年舒宗侨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之后被派往华北人民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马列主义。1954年负责建立该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教研组及实验室。1957年夏,全国从开始整风鸣放进入反右运动,上海新闻界不少人受到冲击,舒宗侨被错划成右派,蒙冤22年。1978年后舒宗侨参加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学研究室工作。舒宗侨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讲授了《采访写作》、《新闻编 辑》、《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等课程。除讲课外,还担任《世界新闻事 业》季刊的主编与《新闻大学》编委,还曾三次担任过上海市国际影展的评委。1986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退休。他被圈内人士尊重地称为“中国新闻教育界最年长的教授”。舒老一直以复旦人为荣,他多次表示复旦是他的事业发祥地,也是他经受磨难的再生之地。1993年90高龄时被颁以“中国摄影金像奖成就奖”。
舒宗侨1956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届常务理事。1978年后担任《世界新闻事业》季刊主编和《新闻大学》编委、新闻学院教授。舒宗侨晚年曾任中国摄影家 协会名誉理事兼《中国摄影史》编委,中国老年摄影学会理事,上海市老年摄影学会副主席。
舒宗侨1992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 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
出版图书
贡献
舒宗侨先生桃李满天下,他的不少学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界的栋梁之材。
在中国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前后,舒宗侨欣慰地看到,两本画册在海内外多次再版,其史料、学术价值得到国家、社会的公认。20世纪九十年代初,舒宗侨以其良好的人格力量,借助于海内外人脉关系,与台湾某冒名盗版两册《画史》的人,就有关版权问题取得妥善解决,在海峡两岸传为奇谈。1992年,舒宗侨荣获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奖证书。
舒宗侨以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勤奋的工作热情,以其坚定的信念,不懈追求真实、和谐、美好的生活,走过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舒宗侨与美国人合办宣传抗战的《联合画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先后向日本宣战。1942年为了战时宣传需要,中、美、英三国在重庆的宣传机构决定联合成立幻灯电影供应社,为了扩大宣传并有利于幻灯电影的推广,再办一个画报相配合。舒宗侨应邀负责筹办,1942年9月25日取名《联合画报》的刊物正式创刊。美国人温福立任社长,舒宗侨任主编。温福立很少过问报社的事情,许多具体事务都由舒宗侨操办。1943年初《联合画报》社脱离幻灯电影社,由美国战时情报局主管,该局后改名为美国新闻处,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联合画报》初创时为半月刊,每期四开一张。1943年元旦改为周刊,出至100期增加为四开两张。初创时条件十分艰苦,报社设在重庆南岸玄坛庙中央电影场的地下室里,阴暗又潮湿,工作人员仅二、三人,组稿、采访、编辑、校对、发行等舒宗侨都要参加,工作十分繁忙。印刷厂设在三十多里外的乡间,从玄坛庙到印刷厂看大样要坐两个多小时的滑竿(用竹子做的简易轿子),印好后还得挑回重庆。条件差,工作量大,其艰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战争环境中物资供应紧张,特别是纸张的供应更为困难,进口纸张,或外地纸张,由于交通阻塞运不进来,舒宗侨就带领大家在土产纸中找出路,边试用边改良,坚持正常出版。
《联合画报》的主要任务是用生动的图片,配以通俗、简练的文字向广大民众报道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的情形,鼓舞民众的信心。无论世界哪个战场,只要有新闻,总有图片出现在《联合画报》上。像西南太平洋大捷、中国鄂西大捷、非洲沙漠的胜利、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等新闻照片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刊登出来。特别是1942年12月25日,中美无线电传真直通后,刊登世界各地消息的新闻图片速度更快。1943年元旦《联合画报》改为周刊后,《联合画报》的内容更为丰富,更为读者所欢迎。除保留原来大量刊登新闻图片外,又增设小品文、木刻、漫画、地图等,并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茅盾、老舍、叶浅予、丁聪、张乐平等撰文作画,把新闻性和艺术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者面越来越广,成为当时国内最为完整的图片新闻报刊,被广大读者誉为“世界战场的瞭望台”,“联合国奋斗的缩影”。
由于《联合画报》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发行量扶摇直上。到1943年,《联合画报》在全国各地的代销处已从70几个增加到100多个。销量由初创时六、七千份,迅速增加到二万多份。发行范围从抗日大后方、前线,扩大到沦陷区各大城市及部分乡村;从国内扩大到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1944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夜,也是斗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为鼓舞抗战的信心,《联合画报》和美国新闻处、盟军密切配合,由美国空军向敌占区投掷《联合画报》,每期投下六、七千到一万份,到日本投降时,共投掷了二十万七千多份。《联合画报》还曾被空运送到在印度受训、在缅北丛林中坚持战斗的中国军人手中,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鼓舞了斗志。日本宣布投降后,《联合画报》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用红色报头出版了第154期。至此,重庆《联合画报》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抗战胜利后,同盟国反对法西斯斗争任务结束,美国新闻处不打算再办《联合画报》。舒宗侨从重庆飞抵上海,全力筹备在沪复刊。美国新闻处鉴于舒宗侨在二次大战中作出的贡献,将《联合画报》的商誉转让给他。《联合画报》从第155期起,由舒宗侨任主编和发行人,社址设在上海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的底楼。1945年11月20日正式复刊,为十开本月刊,每期20页。在复刊词中宣布了新的办刊方针:“现在,我们逐渐恢复到平时生活,本刊的编辑方针也不能不有所改变。本报今后将以超然的立场,对国际方面,促成联合国家的团结,共同保障世界和平;对国内,联合全国力量,从事战后复兴建设的艰巨工作。复兴建设的前题是团结,是民主”,表示“愿与全国人士,共谋新中国的建设”。
复刊后《联合画报》面临着巨大困难,不仅仅处于政治动荡,物价飞涨,纸张等供应紧张,更为重要的是刊物变为私人经营,政治上失去靠山,处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无论采访、印刷、发行等都面临重重困难。但舒宗侨依靠报社职工团结奋斗,终于站稳了脚跟。为了保持《联合画报》的“新闻性画报”的传统特色,紧跟时代步伐,以满足读者了解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得到全国各地最新的第一手材料,于是在南京、北平、重庆、汉口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在昆明、广州、兰州、天津等聘请特约摄影记者,及时报道各地的重大新闻。在报道立场上坚持客观、公正、翔实。如对毛泽东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全国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的游行示威,重庆校场口事件,昆明李公朴、闻一多被害,南京下关事件,以及物价波动、抢购黄金、小商贩和舞女请愿等社会事件都作了及时报道。发行量迅速上升,最高时达五万多份,在当时画报中是最高的。
二、舒宗侨编辑、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中国抗战画史》等大型画册
舒宗侨在主编《联合画报》中,利用中、美、英三国宣传机构的便利条件和先进技术,搜集了大量的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贵图片和资料,除精选部分刊登在《联合画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图片资料被暂时搁置起来,且越积越多,丢掉实在可惜。1945年春舒宗侨便萌发了出版大型画册的想法。由于在重庆时期任务紧迫,无暇顾及此事。
抗战胜利后,舒宗侨便把筹备出版大型画册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促使舒宗侨决心出版大型画册的原因有二:一是总结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维护世界和平。他在编辑出版第一部大型画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序中说,“二次大战是争取利益的又一次屠杀”,“在战争中,十万万以上的民主国家人民,结成一条反法西斯反侵略的战线,向轴心国作战,他们尤其希望这次战争完了之后,全世界能彼此和谐的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理想——民主政治的环境中,奠定世界人类永久和平的基础”。在此舒宗侨发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呼声。二是,实施“以书养刊”的经营方略。在上海出版《联合画报》,与在重庆相比,困难就大得多了。在政局动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中,维持画报的出版发行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为坚持画报社的正常出版活动,舒宗侨也采用了当时新闻出版界惯用办法即“以书养刊”。
可是真正落实出版一部完整反映二战的画册仅靠从重庆带回上海的一旅行照片、底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继续搜集材料,充实内容。于是他从接管的伪《中华日报》的有关机构里找到许多敌伪新闻图片,其中甚至有几个月前发行的日本天皇向日本国会宣读投降诏书的照片等。他从英、美等新闻处、通讯社搜集了相当多的有关二战的照片和底片,如墨索里尼陈尸米兰街头的照片就是从原复制底片制作。纳粹战犯戈林等20余人被判绞刑后的照片,是他用重金向美联社订购的。 经过不懈努力,图片资料基本收齐。《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终于于1946年9月和读者见面了。大战画史的文字约35万字,图片近千幅,地图82幅,文献64种。以图片形象化地表现这一阶段的伟大史诗,其取材、编制、文字以通俗化为主,如南京大屠杀、西西里之战、苏德之战、硫璜岛与大硫球之战、原子弹轰炸等,用图片反映更直接、明快,给人以深刻印象。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也给予应有的重视。全书共12章,其中有3章反映中国抗战情况,即“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中国全面抗战(上)”、“中国全面抗战(下)”。其他章节也有涉及到中国的内容。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4 13:0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