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虫病,是一种由舌形虫(Linguatula)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病因是生饮被寄生蛇体舌形虫虫卵污染的食品。
疾病简介
舌形虫病,是由舌形虫(Linguatula)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如蛇和犬、猫、狼、狐狸等肉食动物的呼吸器官,幼虫和若虫寄生于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牛、羊、马等)。传播途经和感染方式主要为生饮被寄生蛇体舌形虫虫卵污染的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时,蛇体感染性虫卵随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以往舌形虫病被认为是罕见的寄生虫病,近20年来报道的病例逐渐增多,特别是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危害
舌形虫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寄生虫病,但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明显增多,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中国是近20年来全球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方式也有所改变,喝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等,不良的进食习惯与民间的风俗旧习是造成该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人感染此病主要是生饮新鲜蛇血、蛇胆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时,蛇体感染性虫卵随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
舌形虫分类
舌形虫有100余种(分9科18属),分类位置尚有争议。通常认为舌形虫属
节肢动物门舌形虫纲或
舌形动物门。寄生于人体的舌形虫有10种,大蛇舌状虫(Armillifer grandis)、串珠蛇舌状虫(Armillifer moniliformis)、腕带蛇舌状虫(Armillifer armillatus)、尖吻蝮蛇舌状虫(又名鞭节舌虫)(Armillifer agkistrodontis)、蝎虎赖利舌虫(Raillietiella hemidactyli)、响尾蛇孔头舌虫(Porocephalus crotali)、锯齿状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 )、台湾孔头舌虫(P.taiwana)、辛辛那提莱佩舌虫(Leiperia cincinnalis)、瑟皮舌虫(Sebekia sp.)。我国已报道病例中的虫种有锯齿状舌形虫、
尖吻蝮蛇舌状虫和串珠蛇舌状虫。
舌形虫形态
成虫呈舌形或圆柱形,头胸部腹面有口,口两侧有钩2对。活体呈半透明、死后白色,体长(18 ~ 130)mm,体表具有很厚的角质层,形成环状,一般腹部生7 ~ 105个腹环,雌虫大于雄虫。卵呈无色或黄色,近圆形,大小约(90 X 70)um,卵壳较厚。幼虫卵圆形,有尾和2对足,幼虫具有足和钩,体表光滑。若虫形状与成虫相似,死后呈乳白色,体长约4 ~ 50mm,有钩两对,腹部环数较少。
蛇舌状虫(似棒状洞头虫,P.subclauatus)与
锯齿舌形虫形态上的区别是:蛇舌状虫体形呈圆柱形,腹环数7-35个,口孔旁两对钩几乎在同一平行线上,若虫表面没有刺;锯齿舌形虫体形略扁,腹环数72-105个,口孔旁两对钩前后排列,若虫表面有刺。
流行病学
自从1847年在开罗首次报道人舌形虫病以来,距今已近160年。人类舌形虫病呈世界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报道较多,在美洲和欧洲则较少。蛇舌状虫属的感染以非洲最高,腕带舌状虫病多见于非洲的尼口利亚和阿拉伯半岛;大蛇舌状虫病多见于非洲的刚果;串珠蛇舌状虫病多见于东南亚;
尖吻腹蛇舌状虫病多见于中国。舌形虫属中的锯齿舌形虫呈世界分布,多见于中东和北非。
1927年Faust报道了我国首例病人,裘明华等进一步研究分析认为是锯齿舌形虫,而非串珠蛇舌状虫。最近在浙江报道了串珠蛇舌状虫病,在广西玉林也报道过蛇舌形虫病,尖吻腹蛇舌状虫病分别见于中国台湾和杭州,在辽宁、广西等省(自治区)均有人锯齿状舌形虫病的报道。此外在广东省和山东省都有舌形虫病例的报道,但未能鉴定虫种。从最近几年的报道来看,病例大都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地区。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的病例多数无症状或有轻微的症状,当重度感染大量虫体包括活若虫或一条若虫成囊于要害部位时,可产生严重症状。常表现为咳嗽、突发头痛、发热数月,
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剧烈、
持续腹泻或腹痛,甚至出现腹水与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虹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病情恶化可致死。
被蛇舌状虫属寄生的患者多数症状不明显,不易被检出,只有在活检、尸体解剖、X-射线检查或尸检中才发现,多寄生在肺、肝、脾、肠系膜等处。可引起肺部炎症、纤维化和钙化病灶,病变亦可发生于胸膜下。
舌形虫属的寄生虫以钩附着在鼻咽组织,虫体悬浮在鼻腔中,无全身症状。其特点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为非传染性鼻咽炎。症状开始于食入含有感染性若虫的食物后几分钟至数小时,以半小时为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鼻鲤、
吞咽困难、发音困难、咽部刺痛,时有气急,可有显著的
扁桃体肥大、鼻道和嘴唇的水肿。常有鼻腔、泪腺的分泌物,颌下、颈淋巴结有时肿大,脸和颈部有风疹,常见前额部头痛。
曾有报道舌形虫病可能产生癌症,但不能肯定与舌形虫的关系。在鼠舌形虫实验感染中,没有发现肿瘤发生。
诊断
舌形虫病的诊断在手术、活检、尸检、服驱虫药后所得虫体标本,或从鼻腔分泌物、痰和呕吐物中检出活虫,根据其不同的形态特征及病因病理学加以鉴别。舌形虫病也常用X一射线检查,如从胸片或腹片中见到钙化的若虫可作辅助诊断,手术或尸检在肺、腹部及肝和脾被膜的表面,见到呈不透明直径0.4~1 cm的C形和月牙形含若虫包囊的病变。但钙化的若虫患者生前一般无症状,X-射线不能查出未钙化的若虫。流行病学调查可用鼻腔拭子和粪便查舌形虫卵。
目前免疫反应、血清学检测比较困难。在法国曾经使用过间接免疫荧光、凝胶扩散等试验,但需要大量舌形虫患者血清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今后可望用于检测舌形虫。
防治
一般用外科手术取虫治疗舌形虫病。对具有长期高热等
急性感染症状的病例可试用毗喳酮、噬苯咪哇或中药驱虫,继发化脓性的并发症可加用抗生素,具有过敏者可用抗组胺和
皮质激素类及皮质淄类治疗。
舌形虫病主要在于预防,提倡不饮新鲜的蛇血、蛇胆,不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蛇肉和半生的动物,避免与终宿主蛇或犬的亲密接触,对含虫的内脏必须销毁。同时采取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等防治措施。
结语
近年来,随着
人兽共患病新致病种的发现和病例的增加,舌形虫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注意,对部分舌形虫的形态、生活史和流行病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舌形虫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有了较多报道。但是舌形虫的
分类地位还有争议,目前对舌形虫病的诊断方法仅依靠病原学检查,而免疫学诊断方法还有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