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舆(拼音:y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另有学者认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字形像四只手抬着一副坐轿,本义指抬、举。舆指车厢,引申指车,又指轿子,又引申表示运载。大地如车舆,承载众生,由此转喻疆域、大地。由舆字像四只手抬轿的样子,又引申表示为众、众人之义。
文字源流
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有图A的字形,罗振玉释其为“舆”,曰:“象众手造车之形。”商承祚曰:“舆字从舁从东。”“”字的形义是装在麻袋里的粮食作物种子。商代利用奴隶在中原地区土地上大规模耕作,所需种子较多,于是把装在麻袋里的种子抬出来,搬运到地里下种。甲骨文舆字,上下四手表示两人,东为袋子,从(yú)、东会意,义为抬、举。舁兼有表音作用。战国文字将东字的上下斜画变为横画,讹为车,如图1、图2。篆文(图5、6)继承其形。隶书作图7、图8。
在上古“舆”字当“举”讲。后来因“舆”字当中的部分变成了“车”,所以“舆”字又当“车厢”讲。由“车厢”之义,又可引申为泛指“车”。车能载东西,地能载万物,所以人们又将地比作舆,大地也就叫“地舆”,地图自然就可以叫“舆图”了。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举不是单手,而是众手所举,由这种举的方式便引申出“众人的”意思来,“舆论”一词即由此引申、化用而来。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车部】以诸切(yú)
车舆也。从车舁声。
说文解字注
“车舆也”注:车舆谓车之舆也。《考工记》:“舆人为车。”注曰:“车舆也。”按,不言为舆,而言为车者,舆为人所居,可独得车名也。轼、䡈、轸、轵、轛,皆舆事也。
“从车,舁声”注:以诸切,五部
广韵
以诸切,平鱼以 ‖ 舁声鱼部(yú)
舆,车舆。又多也。又权舆,始也。《续汉书·舆服志》曰:“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以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后为之舆。”又姓,周大夫伯舆之后。
羊洳切,去御以 ‖ 舁声鱼部(yù)
舆,车舆。又方舆,县名。又音余。
康熙字典
【酉集下】【车部】 舆;部外笔画:10
(yú)《广韵》以诸切。《集韵》《韵会》羊诸切。《等韵》云诸切。并音余。《说文》:车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为车。注:舆人专作舆,而言为车者,车以舆为主也。《后汉·舆服志》: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复为之舆。《韵会》:《诗诂》:曰:輈轴之上加板以载物,轸、轼、轛、较之所附植,舆,其总名也。
又乘舆。蔡邕《独断》:天子所御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注:舆,车也。乘,载也。
又《韵会》:权舆,始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也。
又《正韵》:堪舆,天地之总名。《前汉·艺文志》:《堪舆金匮》十四卷。注:堪,天道。舆,地道。
又载而行之之意。《左传·僖十一年》:敬礼之舆也。注:谓其载礼以行也。
又《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舆也。
又负也。《战国策》:百人舆瓢而趋。
又《广韵》:多也。《集韵》:众也。《左传·僖二十八年》:晋文公听舆人之诵。
又《韵会》:扶舆,佳气貌。
又美称。司马相如《子虚赋》:扶舆绮靡。
又舆人,贱官。《左传·昭四年》:舆人纳之。
又丘舆,地名。《左传·成四年》:郑公子偃败诸丘舆。注:郑地。
又平舆。《后汉·郡国志》:平舆,属汝南郡。注:古沈子国也。
又姓。《韵会》:周大夫伯舆之后。
(yù)又《广韵》《韵会》《正韵》并羊茹切。音豫。《增韵》:舁车也。两手对举之车。
《集韵》:或作轝。《史记·封禅书》作轝。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顶部“臼”低“车”高,底部撇、点齐平。第二笔竖向右下斜行,两个短横分写横中线上下。“车”,在竖中线部位;第二笔㇗(竖折)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竖段向左下斜行;第三笔横在横中线;末笔竖在竖中线。第九笔㇕(横折)的竖段向左下斜行,第三笔短横在横中线下侧。第十二横笔长而平,在横中线下方,第十三笔撇、第十四笔点分写竖中线左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2 10:1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