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县
安徽省下辖县(已撤销)
至德县是安徽省已撤销的一个县,地处安徽南部,长江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日照充分,雨量充沛。至德是徽州文化皖江文化的兴盛之地,是一座建城2400余年的江南古郡,以尧渡梅城为中心遍布着至德八景
历史沿革
唐至德二载(757年),析鄱阳、秋浦县地置至德县(治今安徽东至县梅城镇),属宣城郡。
乾元元年(758年),至德县改属饶州(治鄱阳,今江西鄱阳县鄱阳镇)。
五代吴国,至德(仍治今梅城)属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今宣城市宣州区)池州(治秋浦,今池州市贵池区)。
顺义二年(922年),改至德县为建德县(仍治今梅城)。
建德县北宋属江南路池州(治贵池,今池州市贵池区);南宋属江南东路池州。
元属池州路。明清属于池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建德县为秋浦县(仍治今梅城)。6月2日,秋浦县属安徽省芜湖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秋浦县为至德县(仍治今梅城),属安徽省第八区(首县为贵池县)。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专员驻贵池县)。
行政区划
大渡口区辖红旗、胜利、杨桥、姜坝、新庭、八都湖、庆丰7个公社
张溪区辖汪坡、张溪、五丰、白笏、坦埠5个公社;葛公区辖洪方、平原、普庆、高山4个公社;尧渡区辖东方红、良田、前进3个公社。
昭潭区辖永丰、昭潭、青山、铁炉、东胜、泥溪、西湾7个公社;香隅区辖建新、临江、香口、合镇4个公社。
官港区辖利安、木塔、石城、官港、红星5个公社,并改向东公社为东流公社。2镇是:尧渡镇、大渡口镇。
1959年5月15日,撤销东流、至德县,合并组建东至县(县人民委员会改驻原至德县城尧渡镇),属安庆专区。
地理环境
位置
至德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以南。东与贵池区、石台县、祁门县接壤,南及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和浮梁、鄱阳、彭泽县毗邻,西北与安庆市和怀宁、望江县隔江相望。毗邻江西
水文
尧渡河古名香口河,亦名前河,东北与黄湓河水系相邻,西南与江西省鄱阳湖、太白湖水系接壤,北临长江。
气候
至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日照充分,雨量充沛。至德气候温和湿润,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0.2℃ 。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经济
第一产业
1955年秋,根据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精神,对已办起来的合作社全力巩固,大力发展,积极扩社建社,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第二个高潮。据1955年10月15日统计,东流县除在原有167个老社中的124个进行扩社外,还办起新社121个,2332户。至同年12月底止,共有合作社288个,接着又在条件具备的15个乡首批办起20个高级社,当年仍有单干农民250户。1955年8月初,至德县在城关区东山乡5个合作社进行扩社试点,至12月底,全县连同133个老社在内,经过扩大和发展,合作社总数达386个。并在条件比较好的13个乡,办起14个高级社,当年仍有单干农民156户。
1956年,大批初级社发展为高级社。东流县高级社发展298个,26487户、98225人,地23.42万亩,各占总数78%、82.9%、81.3%。至德县高级社发展到305个,24355户、87741人,地19.09万亩,各占总数75.9%、70.9%、79.3%。是年两县只有190个初级社。由于急于求成,步子过快,政策处理不细,部分社办得不好。
1957年是高级农业合作社稳步发展的一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开展了整社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推行季节、小段、常年包工,搞好劳动定额计酬和收益分配。1958年上半年,围绕生产运动,继续搞好整社,普遍推行“三包四到田”责任制,强化经营管理。同时继续进行扩并农业合作社工作,将初级社全部扩并为高级社。至1957年4月底,东流县将原有农业合作社扩并为128个高级社,共34297户,占总农户98.8%;至德县农业合作社扩并为265个高级社,共32455户,占总农户95.2%。两县还把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并到农业合作社里,实行五社合一。
第二产业
解放初,东流、至德两县成立了县区供销社,加强对个体手工业指导,合伙经营,实行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联产联销方式,全县手工业生产发展较快。
1952年试办手工业合作组织。是年11月,首先在张溪成立铁器生产合作社。次年,又组建尧渡民主铁器社、城关木器生产组、缝纫生产组、大渡口粉丝组、木竹生产组、张溪艺胜木器社等合作社(组)16个。
1954年,各集镇陆续开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的组建工作,至1955年底,共发展社(组)38个,入社(组)859人。
1956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城镇手工业生产纳入集体轨道。1957年,全县手工业社(组)发展到45个。其中高级形式34个,初级形式11个,从业人员2167人,占全县手工业总人数的88.6%。
手工业合作社(组)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和生产资料折价入股、股金陆续归还的自愿互利经济政策。高级形式的社(组)采用集体经营、自负盈亏;低级形式的社(组)采用分散经营、自负盈亏。1957年完成产值332.3万元,占全县手工业总产值的97.7%。
第三产业
解放初,至德县商业经济纯属私有制,各业均为私商所营。50年代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大力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建立统一的新型商业体系同时,利用私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经过私有制改造后,私营商业绝大部分加入了集体商业行列,从而使县内商业体制形成国营、集体、个体三种所有制并存,有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组)、个体商业、集市贸易等多种经济形式,国营商业起主导作用,供销合作社是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的主体。
社会
教育事业
1949年,至德县文教科,专事小学的接管改造工作,整顿了75所旧式小学,废除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帮助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妥善安置112名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1951年,两县致力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每个行政村设立1所初级小学,区设立1所完全小学。同时,对遍布全县乡村的153所私塾进行了改造,废止陈腐的教材、教法,取缔坚持封建性教育的塾堂,并逐步将部分私塾改为民办小学。1952年又改为公办小学。到1957年底,两县有小学292所,在校学生15436人,教职工606人。
1958年,在“全民大办教育”口号下,小学数量激增,总数达505所,在校学生28261人,教师增至938人,其中民办教师193人。这种超越实际负担能力的发展,在1961年到1963年的调整中得到纠正。小学所数略有减少,在校学生稳定在2万人左右,公民办教师保持在900人上下,重点扩建了35所区、社完全小学,逐步形成小学教育中心。
医疗事业
1951年7月,东流县建立香隅区卫生所。1952年,至德县在葛公区、永安区(今泥溪乡)各建立1个卫生所。同年,两县医生纷纷集资组建联合诊所,每所有医生3至6人。1956年,区卫生所增到8个,职工73人,病床35人;乡卫生所14个,职工81人;联合诊所14个,从业人员71人。是年,各地中药店并入当地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合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各区所在地联合诊所并入区卫生所,改称区中心卫生院;各乡联合诊所改称公社医院,由区中心卫生院统一领导。经济由“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改为区中心卫生院统一核算,全区平衡。全县公社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252人,病床170张。多数卫生院设西医内外科、妇科、中医科。胜利区中心卫生院已能开展下腹部手术。1965年,区、公社卫生院职工增至530人,病床605张。
体育事业
50年代,球类,尤其是篮球活动开展得比较广泛,球赛不断。1951年,安庆地区举办首届全区职工篮球赛,东流、至德两县均派出男、女职工篮球代表队参加比赛。1953年,东至县首次承办安庆地区职工篮球分区赛。“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下马,部分场地被破坏。1955年以来,球类活动恢复,县内多次组织球赛,并参加望江、彭泽两县篮球邀请赛,两次夺魁。1958年底,全县职工篮球队中,有甲级队12个,乙级队14个,丙级队10个,女子队5个,实力较强的有教育系统男、女队和工业系统男队。
传媒事业
民国32年(1943)2月创刊,国民党至德县党部主办。终刊于33年底,报名题字:陈于生。社长先后为徐启达、周禹良、郑伯山。社址:花园里乡金家村。该报致力宣传国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登载国内外要闻及县内消息,辟有“播音台”、“短兵”等专栏和《晨曦》副刊,4开2版,毛边纸石印,半月刊。
文化艺术
文南词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安庆市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伴奏以四胡为主。无专业剧团,东至、宿松两县黄梅戏团兼演文南词。剧目有《烟花女子告状》、《苏文表借衣》等三十多个。
黄梅戏
黄梅戏在至德县也有剧团。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至德八景
古城至德历史悠久,初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1933年县治从梅城迁至尧渡,至德八景以旧县治梅城为中心叙之。
玉峰霁色玉峰山在古城南半里许,山石光莹如玉,为县治前屏,旧名峰子山,梁昭明太子萧统改峰子山为玉峰山。清杨国轩作《游玉峰山》诗曰:经过东篱启绛纱,旋登南麓眺青霞。一湾白水乱渔艇,万叠青山归画家。带雨参林收药茏,著霜枫叶坠天葩。倒尊花下师兼弟,可得风流似孟嘉。清建德县知县许起凤八景诗《玉峰霁色》:屹立南天积翠浓,莹然如玉耸奇峰。晓云宕漾披朝艳,斜日徘徊缀晚容。兰水横拖浮倒影,梅亭对峙耿芳踪。琴堂无事凭虚望,一镜高悬豁眼胸。
兰水澄波玉峰山下即茹兰溪,溪色正碧,黛蓄膏渟,有时循滩下流,环佩琤然。乘小舟沂溪而上,西岫青峰,俯沉潭底,溪水绿净如镜,人如深坐翠幕中。宋梅尧臣徐元舆见邀与
诸君同游玉峰山溪上作诗云:春霁重行行,行行在墟里。据怀压楼观,寓兴欣山水。断壁翠连云,寒流清见底。主人开绿尊,下马临芳芷。澄溜泻湾漘,跳波生石齿。园林始弄萼,皋垅时鸣雉。谈谑忘机心,笑言惊俗耳。旷哉兹日游,何羡稽山美。清建德县知县许起凤八景诗《兰水澄波》:兰水潺湲出涧阿,流来昼夜绕城过。非花到处沾芳泽,是柳沿堤映碧波。彻底影涵明似鉴,浮空纹绉细如罗。涟漪一片清无浊,岂比沧浪孺子歌。
三洞烟霞城东南七里——迎春洞,又名藏春洞,深广如屋,旁有两石穴可秉烛以入。岩洞之形,仰者如釜,覆者如盖,垂而欲坠者,如钟乳石,突而旁立者,如石笋夭矫而下者,若游龙滴水落,落如喷珠,千怪万状。清朱佐作《迎春洞》诗:碧云深处敞仙宫,到此能令万感空。开尽碧桃春不老,饮斜红日兴难穷。水流花瓣何村出,风送茶烟别岛通。安得向平婚嫁毕,药炉丹灶住崆峒。城北白象山——蜕龙洞,深广各数丈,有石刻“焚香瀹茗”四字。传说洞内有小白龙修成正果出洞,故为蜕龙洞。城东七里——朝霞洞,深广数丈,悬石若钟鼓形,叩之有声,清柯栋游朝霞洞作诗曰:数椽恍惚翼山飞,行经穿泉滴翠微。酒力消时茶正熟,朝霞须带晚霞归。清建德县知县许起凤八景诗《三洞烟霞》:石骨空龙石罅穿,霞生古洞更生烟。天工巧辟三关透,客子闲寻四壁悬。幻际游行开画景,空中指点出诗篇。灵区在在多堪赏,底事蓬壶远觅仙。
二桥风月茹兰溪在县治南五百步许,其源出迎春朝霞两洞,西流入尧城溪。溪上有二桥,一通南门,一通西门。在玉峰山下茹兰溪侧建有茹兰亭,登亭览望,二桥俊秀,溪澄湛洁,西山横列,烟云连绵,日月焜耀,态状万千,小桥流水,别样风光。清建德县知县许起凤八景诗《二桥风月》:郭外西南两度桥,行来一带水迢迢。清风过耳尘氛涤,好月迎x眸俗虑消。百雉为城波不撼,双虹落彩影非摇。个中领略知多少,散步从容兴转饶。清建德县教谕秦山作有《二桥风月》:何处看风月,飞虹架二桥。四围山寂寂,一带水迢迢。澹宕迷村落,空濛隐丽谯。出郊恣玩赏,豁目寄情遥。
梅亭古木梅公亭在县治后白象山之半山,宋邑令柴梦规改半山亭建,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曾任建德县令的梅尧臣。想见庆历时人,拄笏看霞起时,亭畔手植数木,邑人比之召棠不敢剪,至今疏森蔚郁,真有宋遗物也。清郑思旭作《梅公亭怀古》诗云:兰溪饶胜迹,遗韵宛陵多。城是人何在,亭荒姓不磨。树垂棠芾影,碑拟岘山歌。不少风流客,可能继躅么。清建德县知县许起凤八景诗《梅亭古木》:甘棠遗植影参天,老干扶苏挺节坚。木抢危亭留古迹,亭依灌木得今传。芳名久藉梅公著,旧址长随兰水延。若使不时新气象,相期司上继前贤。
尧渡疏航《建德县志》载:“城东有溪,旧有渡,尧南巡至此”而得名尧渡。后尧城溪改名为尧渡河,旧时陆路交通不便,主要以水道为主。尧渡河直通长江,水运方便,船只南来北往,一派水乡风光。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热闹非凡。北宋梅尧臣作《五日登北台山望竞渡》诗曰:南方传竞渡,多在屈平祠。箫鼓满流水,风烟生画旗。千桡速飞鸟,两舸刻灵螭。尽日来江畔,谁知轻薄儿。清建德县知县许起凤八景诗《尧渡疏航》:飞帆远引到尧城,艄子停篙艇自横。柳岸偎来风不险,蓬窗向去月皆明。居舟贳酒随时醉,击楫兴歌彻夜鸣。相聚危樯如渡口,一湾好景总澄清。
平湖秋涨平湖是指牧马湖,在城西三里,出尧渡河,舟行已穷而豁然开朗,忽又无际一片湖光,盖不知几千万顷矣。湖尽处即为菊江,当其涨时,溪痕尽没与江水相吞,从江上望,湖痕高大江尺许,然湖水正白江回紫澜,而溪流一线,色碧如兰。平湖即今马场湖,明英宗赐郑景曜(名拱南,明永乐二年进士,授江西道御史,巡按辽东,擢贵州左参政。湖广筸子坪苗民反抗,他命监总兵官授进兵镇压,以功晋阶中大夫。劲直有声,曾曰:苟利社稷生死以之,遑恤其他。)牧马处。明徐绅题《郑参政牧马湖》:郑公牧马湖,天锡人争说。绣衣肃天巡,征蛮著芳烈。继参维藩政,遽回长辔策。邱壑三十年,允矣钦明哲。清建德县知县许起凤八景诗《平湖秋涨》:湖水苍茫远不平,几疑和涨吸川鲸。潆洄百折凭空涌,汛滥千层彻底盈。露点芦花翻影乱,烟开雁字印波清。临流欲测无涯涘,好放扁舟鼓棹行。
西岫斜阳城西三里有西山,与梅山相连,群峰秀拔,迤逦十余里,夕阳返照,红霞似火。明洪仲遵作《游梅山》曰:一径萦纡入翠微,烟光岚气湿人衣。野花簇簇青红间,山鸟喳喳来去飞。禅榻香消僧入定,斋堂茶罢客题诗。翛然自是乾坤别,逸兴相牵忘却归。清建德县知县许起凤八景诗《西岫斜阳》:举头一目夕阳斜,西岫融融点染奢。浓抹峰腰笼翠丽,淡拖岳顶泼瑶华。余辉掩映如红叶,倒影纷披胜绛纱。樵唱牧讴将散后,留连无处不停车。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至德县志.
行政区划.至德县志.
地理环境.至德县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3 18: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