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消耗潜势(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简称 ODP),又称臭氧损耗潜势或臭氧消耗潜势值,指的是单位质量的某种气体在
大气中引起的
臭氧总量变化量相对于单位质量的
三氯氟甲烷在大气中引起的臭氧总量变化量的比值。该比值测量的是某种气体对大气的长期效应,且该比值不随时间变化。《
蒙特利尔议定书》列出了多种气体的臭氧消耗潜势。
臭氧消耗潜势的定义是在稳态条件下,单位质量的某种气体在
大气中引起的
臭氧总量变化量相对于单位质量的
三氯氟甲烷(CFC-11,或简称 R-11)在大气中引起的臭氧总量变化量的比值。多用于估测
消耗臭氧层物质(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简称 ODS)对
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签订于 1987 年的《
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要求签字的各国减少包括
氟氯烃在内的多种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量,从而保护平流层臭氧。该议定书列出了这些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各种性质,其中就包括臭氧消耗潜势。后来该议定书经过多次修订,比如 1990 年的《
伦敦修正案》把甲基氯仿(
1,1,1-三氯乙烷)加入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列表,它的臭氧消耗潜势也被列出。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简称 WMO)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 UNEP)根据多国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编纂了对臭氧消耗的评估报告《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Ozone Depletion》,该报告中列出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半经验的臭氧消耗潜势(semi-empirical ODP)。这些臭氧消耗潜势与《蒙特利尔议定书》所列出的值有所不同。《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Ozone Depletion》第一版发布于 1985 年,后经过多次修订(共九版),最新的臭氧消耗潜势数据发表于 2010 年版和 2014 年版。
下表列出了部分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臭氧消耗潜势,其中每种物质有三个臭氧消耗潜势的数值,分别摘自《蒙特利尔议定书》、《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Ozone Depletion》 2010 年版和 201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