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污染
光化学烟雾
臭氧通常存在于距离地面30公里左右的高层大气中,它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臭氧介绍
近年来,臭氧污染作为环境污染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臭氧是大气层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被太阳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臭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广泛,例如可应用于食物及水资源的消毒。然而当人类生活区周边的臭氧浓度超过一定限值,就将造成灰疆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严重影响正常生产与生活。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下臭氧在空气中含量的数量级相比其它组分较低,因此针对臭氧污染展开的科学研究仍不充分。
污染监测
气相滴定法
气相滴定法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前沿研究成果,它和容量分析中标准溶液的滴定法相似,其主要差别在下前者的介质可以是含有臭氧的空气,而后者必须是液体。在气相滴定法中,也涉及红外吸收光谱法。气相滴定法需要一种类似于指示剂作用的指示器,以用于指示其中臭氧发生反应的进行程度。用作指示器的仪器,不但要灵敏性强、响应迅速,而且应具有一定的线性范围,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目前通常将利用化学发光法原理制作的监测仪器作为气相滴定法中的浓度指示仪器。
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简称红外光谱法,曾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分析,现也被广泛应用广臭氧浓度监测。使用一定频率或能量的红外光照射在收集的空气样品时,一旦其中某个分子基团的振动频率与外界红外辐射频率一致,光的能量即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而传递给分子。基团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跃迁,将这一过程用仪器记录下来,即可得到空气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污染控制
针对日益凸显的臭氧污染,我国实施的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增加了臭氧(03)监测项目。新国标关于臭氧的控制标准为臭氧8小时浓度日平均值一级为100微克/立方米,二级为160微克/立方米。纳入标准开展监测,是臭氧污染防治的第一步。
减少来源,控制前体物排放。臭氧是典型的二次污染物,控制其前体物排放是治理的关键。臭氧的前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而这两种污染物同样也是二次细颗粒物的前体物。因此,有效控制这两项前体物的排放不仅对控制臭氧污染非常重要,对防治PM2.5同样重要。
此外,臭氧的产生与地区性的交通运输、石化行业和燃煤锅炉等工业生产污染源的排放特征,以及地形和气象条件也密切相关。
相关报道
2018年7月1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7月中下旬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未来10天,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扩散条件总体较为不利,受高温和紫外辐射增强影响,区域中南部可能出现O3中度污染过程,个别城市可能出现O3重度污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0:35
目录
概述
臭氧介绍
污染监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