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是汉语词语,拼音:zì lì,指的是自我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靠别人自我完成一件事等,也指有自己的
主见,主意,不需依赖他人。自立也意为能自持自守,不为外力所动。
汉
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无馀传世十馀,末君
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馀岁。”
孙中山《社会革命谈》:“当美利坚离英自立,岂不于政治上
踌躇满志?”
《
汉书·张耳陈馀传》:“上贤高能自立然诺,使泄公赦之。”
宋·
曾巩《监察御史制》:“尔好古知方,强于自立,刺察之任,往其钦哉!”
《
宋书·沈庆之传》:“荒扰之后,乡邑流散,庆之躬耕垄亩,勤苦自立。”
《
梁书·萧颖达传》:“颖孚不能自立,以其兵由建安复奔长沙。”
宋
司马光《祭庞颖公文》:“孤苦惷愚,不能自立,长号四望,谁复顾哀,惟公
眷怜,过于平日。”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
蝉脱,如季札、
蘧瑗、晏婴、
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
《
左传·成公十三年》:“负刍杀其太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前蜀
杜光庭《虬髯客传》:“适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馀国,杀其主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