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汉语成语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成语出处
战国·《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人由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成语寓意
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该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运用示例
北齐·魏收魏书·李兴业传》:“卿言岂非自相矛盾?”
北齐·魏收《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宋·李防《大宋故东海徐公墓志铭》:“比以和解为请,复用决战,即是自相矛盾,于尔得不危乎?”
宋·王观国学林·言行》:“圣贤言行,要当顾践,毋使自相矛盾。”
清·曹雪芹红楼梦》:“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
参考资料
自相矛盾.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16:5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