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洛之越
唐代孟浩然诗作
《自洛之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开篇二句控诉了当时科举取士的不公给自己带来的不幸遭遇。二、三两联表述了自己的选择。京师的风尘污秽令人生厌,诗人“长揖”而别,要决绝世尘,另寻吴越之佳丽山水,以求心灵上的清净、慰藉。尾联二句为诗人的激愤之言,纵任不拘,放浪形骸,故作旷达,其实胸中块垒郁结,酸楚难言。诗的格调深沉悲怆,读来动人。
作品原文
自洛之越①
遑遑②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③,风尘④厌洛京⑤。
扁舟⑥泛湖海,长揖⑦谢⑧公卿⑨。
且乐杯中物⑩,谁⑪论⑫世上名。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自洛之越:指从今天的河南洛阳到今天的浙江一带去。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区,春秋时越国所在地。
②遑遑(huáng):忙碌的样子。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③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
④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⑤洛京:指洛阳,是唐朝东都,又称京洛。
⑥扁(piān)舟:小舟。
⑦长揖(yī):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
⑧谢:辞别。
⑨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泛指朝廷高官。
⑩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
⑪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
⑫论:计较。
白话译文
栖栖遑遑地度过了人生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任何成就。
到吴越去寻觅好山好水好风景,皆因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
乘一叶小舟到镜湖上尽情游玩,在谢灵运画像前致敬作个长揖。
姑且享受着眼前这杯中的美酒,何需要去计较世上的功名利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随后到东都洛阳游览。他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首诗就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的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自发蒙读书到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其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厌烦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
“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诗人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非泛泛之词。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一生为人傲岸,“长揖谢公卿”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
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既写了自洛赴越之事,又抒发了诗人的失意愤懑之情,同时刻画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首诗词旨深厚,感情表达恰如其分。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
诗在选材和布局上独具匠心。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具体而开阔。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两联从虚处着笔,气象悠远阔大。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何等气魄。(《孟浩然诗集》评点)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所长张忠纲:诗写作者功业无成的感慨和入吴越寻幽访胜的愿望,也表现了其对干谒求仕的厌倦与脱略世俗功名的旷放情怀,从而塑造了一个落拓不遇、傲岸独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该诗出语沉痛,词旨深厚,状似自怨自艾,实则愤懑之极。且以广大时空为背景,境界开阔,气象苍茫,故李梦阳对其有“何等气魄”之叹。(《全唐诗大辞典》)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他经历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他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张九龄招至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他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4 22:2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