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病原体“绿脓杆菌”所做的实验表明,一个重要的细胞间信号被装进了外膜囊泡中,这些囊泡是通信和群体行为的关键。有趣的是,该信号分子也调控它自己被包装进这些囊泡中的过程。由囊泡调控的运输在真核生物中是常见的,但这是首次关于膜囊泡作为原核生物中通信调控因子的报告。
在人工双层膜囊泡表面,构建了一个通过人工受体的分子识别行为控制酶反应活性的
超分子体系.体系以生物体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为模拟原型,由作为受体的烷基胺、被受体识别的信号分子吡哆醛衍生物、
乳酸脱氢酶、受体和酶之间的媒介物Cu2+以及作为体系载体的合成肽脂囊泡五个成分构成.通过UV-vis光谱法及动态光散射测定对体系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受体疏水参数增大,其对信号分子的识别能力增强,二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信号分子与囊泡表面静电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信号分子具有选择性;媒介物与信号
分子–受体可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2的配合物,其形成能力比媒介物与酶的结合能力更强.作为结论,体系中烷基胺受体对
磷酸吡哆醛信号分子的识别有效控制了处于囊泡表面的
乳酸脱氢酶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