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腹(拼音:f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身(或从人),复声;后演变为从月(肉),复声。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躯干胸以下的部位,俗称肚子。引申为物体中间的部位或中空的部分。又引申指内心、心中之义。
文字源流
形声字。“腹”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作图1、2等形。图1字形,左下是“复”字,在此作声旁表音;上部像一个人挺个大肚子的样子,即“身”字,作形旁表义;“身”可以看作是在人的腹部加一指示符号,指示腹部之所在,可看作是“腹”的表意初文。图2字形,形旁为“人”表义功能与上述“身”相同。金文的“腹”字和甲骨文形体结构基本一致,上面也像一个俯身的人,下面是“复”。小篆基于甲骨文、金文形体进行了结构和笔画的调整,左边写作“肉”,至隶书变为“月”,右边写作“复”。隶书的改造基于小篆,笔画有所变化,但结构没变。
“腹”本义为躯干胸以下的部位,俗称肚子。甲骨文中已有本义的用法。《合集》5373:“王腹不安”,意即“王的肚子不舒服”。这也是汉语中用得最多的“腹”的基本意义,例如《老子》第三章中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其中的“腹”即“肚子”。《说文解字》认为:“腹,厚也。”大概是说肚子上的肥肉,是本义的引申。“肚子”像一个容器一样,里面有人体的脏器,因此“腹”有包含、容纳、怀抱的意思,例如《诗·小雅·蓼莪》所说的:“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是说出入都怀抱着我。现代汉语常说“腹稿”,字面理解是肚子里面的稿子,实际上这里是用“腹”来比喻在肚子或者内心中酝酿稿子。既然“腹”是肚子上的肥肉,自然也就有了“厚”的意思,例如《礼记·月令》中所说的:“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是说水深的地方结的冰很厚。“腹”位于人体的中心部位,因此就引申出中心部位、重要部位、内部的意思,例如“腹地”。而“心”和“腹”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因此用“心腹”来比喻亲信。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肉部】方六切(fù)
厚也。从肉复聲。
说文解字注
“厚也”注:腹、厚叠韵,此與“髮,拔也”、“尾,微也”一例,謂腹之取名,以其厚大。《釋名》曰:“腹、複也,富也。”文法同。《釋詁》《毛傳》皆云:“腹,厚也。”則是引伸之義,謂凡厚者皆可偁腹,如《小雅》:“出入腹我。”《月令》:“水澤腹堅”是也。
“从肉,𡕨聲”注:方六切,三部。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腹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並方六切。音福。《说文》:本作腹,厚也。一曰身中。《尔雅·释诂》:腹,厚也。《诗·小雅》:出入腹我。传:厚也。笺:腹,怀抱也。《礼·月令》:孟冬之月,水泽腹坚。注:腹,厚也。
又《增韵》:肚也。《释名》:腹,复也,富也,肠胃之属,以自裹盛复於外复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易·说卦》:坤为腹。疏:坤能包藏含容,故为腹也。
又凡借以喻物。《诗·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河图》引蜀谣:汶阜之山,江出其腹。
又遗腹。《前汉·昭帝纪》:泗水戴王有遗腹子煖。
又腹疾。《左传·宣十六年》:叔展曰:河鱼腹疾柰何。
又衣名。《释名》: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
又姓。《战国策》:腹击为室而钜。注:赵臣。又人名。《史记·燕世家》: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
又《韵补》叶音必。《易林》:阴寒主疾,水离其室。民饥于食,不病心腹。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月”窄“复”宽,顶部“月”低,底部左右旁齐平。“月”,框内两横分写横中线上下。“复”,“日”的左竖在竖中线,底部在横中线;“攵”,第一笔撇从竖中线撇至“月”下侧,㇇(横撇)起笔于撇上端,收笔于“月”下侧,底部撇尖和捺脚持平,捺脚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21:12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