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肋三角是膈肌腰部即外侧脚与肋部之间的三角空隙。仅隔以膈上、下筋膜及膈胸膜及壁腹膜,是膈的簿弱点,易致膈疝,又是胸、腹腔感染蔓延的通道之一。其尖向膈中心腱,底为第12肋。左侧大于右侧。系膈肌腰部与肋骨之间形成的三角间隙,此角尖指向膈中心腱、底为12肋、左侧较大;此间隙极薄弱易受外力损害,并易形成胸腹相通,发生感染时亦易造成胸、腹腔波及感染。
概述
腰肋三角,位于膈的腰部与肋部起点之间。是膈的两对缺乏肌质的薄弱三角区之一。较胸肋三角大,由膈的腰部、肋部和第十二肋围成,位于肾上端的后方。底为第十二肋.前临肾,后邻肋膈隐窝.肾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撕破引起气胸.该处薄弱,为膈疝易发处。
膈肌: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膈肌裂孔:膈肌上有三个主要的开口: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下腔静脉裂孔。主动脉裂孔大致平T12椎体水平,是最靠后下方的开口,奇静脉、半奇静脉和胸导管则在膈肌脚后区与主动脉伴行。食管裂孔在肌性膈范围内,平T10椎体水平,它被右膈肌脚纤维包绕,位于腹主动脉偏左前方,这在超声或MRI的矢状面图像上是一个有用的标志。迷走神经和胃左动、静脉的食管支也通过此裂孔。下腔静脉裂孔是最靠前上的开口,位于T8~9椎体平面的中心腱范围内。右膈神经的分支伴行下腔静脉通过此裂孔。
另一个在临床上有意义的开口即胸肋裂孔,也称为Morgagni裂孔,它位于连接膈肌剑突部和肋部的膈肌束之间,是Morgagni疝的好发部位。有上腹部血管通过此裂孔。除此之外,膈肌上还可以有能使液体从腹腔进入胸腔的孔洞或缺损区,它也可能通过穿膈淋巴管而实现。
腰肋三角的应用解剖
先天性膈疝:先天性膈疝是指腹腔的脏器通过膈的先天性解剖缺损进入胸腔的膈疝。按疝的部位,有胸腹膜裂孔疝、胸骨旁疝及通过膈部分缺损的疝。
膈肌3个组成部分发育或连接不完全形成疝。在胸骨旁缺损形成胸骨旁裂孔疝。胃或结肠疝入胸内多见。常于成年期出现症状。胎儿期胸腹膜与横膈融合不全形成较大膈肌缺损,即成胸腹裂孔疝,是先天性膈疝最常见的类型,左侧多见。疝内容因疝孔大小而异。常有胃、大网膜、小肠、结肠、肝、脾、胆囊等器官疝入胸腔。产生严重肺受压致肺发育不良,纵隔右移,出生后呈现膈疝危象;发绀、呼吸困难、心率快速、患侧胸廓隆起、呼吸音弱或消失、可闻及肠鸣音,心脏移位、舟状腹。是围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常误诊为青紫型心脏病或先天性右位心畸形。一般于妊娠20周产前B超检查可诊断。可于妊娠28周左右开始胎儿膈肌修补术救治肺发育不良。或出生后即作胸腹立位X线平片显示胸腔内有无胃肠气影,必要时可钡灌肠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胎生期膈发育缺陷,腹腔内脏器的一部分向胸腔脱出状态,属于内疝。常见于狗、猫、猪,疝轮的位置多在膈的腹侧,此外,腔静脉孔的扩张、膈的胸骨部和食管裂孔也是发生部位。若疝轮较小,只有大网膜脱出、日常几乎不见生活异常。当疝轮很大,疝内容大量脱出或嵌顿,出现急性精神不振、腹部膨满、呼吸困难,重症在10日内死亡。X光检查可证实,用手术整复、缝合疝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