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疫苗
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以儿童、青少年为主,多见于冬春季节。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常有局部暴发。腮腺炎病毒属RNA型副粘液病毒科。含有两种抗原成分,即病毒颗粒抗原和可溶性抗原。临床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可波及单侧或双侧腮腺,也可侵犯其他腺体器官,引起睾丸炎、膜腺炎卵巢炎。腮腺炎病毒还可致脑膜炎心肌炎,同时也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基本介绍
流行性腮腺炎(Epideiliic parotitis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我国中医称痄腮,早在公元前640年,医书上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 1934年Johnson和Goodpasture用去除细菌的感染材料接种猴子,证明可引起腮腺炎。1946年Beveridge从腮腺炎患者采取标本接种鸡胚卵黄囊,成功地分离到腮腺炎病毒。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 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腮腺炎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通过血流传到腮腺及其它器官,亦可经口腔沿腮腺管传到腮腺,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5天或更长的时间内排出病毒。亦可经结膜分泌物和尿中排出病毒。发病最初1-2天还可从患者白细胞中发现病毒。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先天感染,从而引起胎儿畸症。青春期妇女受感染后,除腮腺炎外还可继发卵巢炎,引起月经紊乱不孕病。青春期男性患者,可并发睾丸炎。最严重的并发症脑膜脑炎,还可并发胰腺炎心肌炎乳腺炎等。
疫苗历史
美国1948年批准了一种灭活腮腺炎疫苗,并在1950-1978年间使用,该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持续期短,保护效力较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莫里斯·希勒曼发明了此后常用的腮腺炎疫苗,因为用于研发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病毒是从他女儿Jeryl Lynn身上提取的,故该疫苗以其女儿Jeryl Lynn的名字命名。此后,希勒曼于1971年进一步研发出了麻腮风三联疫苗MMR)。
其后日本、前苏联瑞士和美国研制成功减毒活疫苗。不同的腮腺炎病毒株被用于研发各种疫苗。而且,即使使用同一株亲本株病毒,由于传代过程、细胞培养基生产工艺的不同,疫苗制剂也不完全一样。所有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都是冻干剂型,使用前必须稀释。
Jeryl–Lynn株疫苗 1967年在美国获得批准,1977年美国建议常规接种Jeryl–Lynn株疫苗。近30多年来,Jeryl–Lynn株疫苗是美国唯一使用的腮腺炎疫苗,全球已经分发了近5亿剂次。病毒在含胚鸡蛋传代然后用鸡胚细胞培养来制备疫苗。1955年美国报告的腮腺炎病例大约为使用疫苗前的1%。工业化国家的研究表明,接种1剂次Jeryl–Lynn株疫苗,血清阳转率在80–100%之间。美国进行的爆发调查研究表明,Jeryl–Lynn株疫苗预防临床腮腺炎的有效率在63%-96%之间。
RIT 4385株疫苗 RIT 4385株腮腺炎疫苗来自Jeryl–Lynn株疫苗的优势克隆株。两种疫苗的对比性研究发现,他们的血清阳转率相似(RIT 4385株疫苗96%;Jeryl–Lynn株疫苗97%),但Jeryl–Lynn株疫苗诱生的抗体滴度要明显高于RIT 4385株疫苗。由于没有进行两种疫苗的对比性临床对照实验,上述差异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Leningrad-3株疫苗 Leningrad-3株疫苗由前苏联研制成功,病毒先在豚鼠肾细胞增殖,而后在日本鹌鹑胚胎培养基中传代。自1980年以来,前苏联的国家免疫规划就一直使用该疫苗。Leningrad-3株疫苗在1-7岁儿童的血清阳转率为89-98%,保护效力在92-99%之间。而且,在俄罗斯联邦出现腮腺炎爆发时,一项对113 967名1-12岁儿童的试验结果表明,应急接种该疫苗的保护效果达到97%。
Leningrad–Zagreb株疫苗 克罗地亚对Leningrad-3株用鸡胚胎纤维细胞培养进一步减毒,新毒株命名为Leningrad–Zagreb株,用于克罗地亚和印度疫苗生产。全球已经有数百万儿童接种了该疫苗。克罗地亚的研究表明,其临床保护效果与Leningrad-3株疫苗相当。
Urabe Am9株疫苗 Urabe Am9株减毒活疫苗首先在日本获准上市,随后在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获得批准。Urabe Am9株疫苗或是以含胚鸡蛋羊膜腔接种或是以鸡胚细胞培养制备。该疫苗一直在一些国家使用,并获得成功,12-20月龄儿童接种后的血清阳转率为92-100%
英国的一项对比实验(Jeryl–Lynn株疫苗与Urabe Am9株疫苗,以MMR联合疫苗形式接种)表明,接种1针4年后,Urabe Am9株疫苗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5%,Jeryl–Lynn株疫苗为81%。在加拿大类似的研究表明,接种1针5-6年后,Urabe Am9株疫苗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3%,Jeryl–Lynn株疫苗为85%。 其他疫苗株 Rubini株疫苗1985年首先在瑞士获准上市,毒株利用人二倍体细胞系传代,而后在含胚鸡蛋连续传代,再后以MRC-5人二倍体细胞系适应传代。许多研究表明,与Urabe Am9株疫苗和Jeryl–Lynn株疫苗相比,Rubini株疫苗的血清阳转率和效果要低得多。因此,WHO建议国家免疫规划不应使用Rubini株疫苗。
中国已经生产使用了1亿多剂的S79株腮腺炎疫苗。另外,仅在局部地区小规模应用的有Hoshino株、Torii株、Miyahara株和NKM-46株减毒腮腺炎疫苗,报告称这些疫苗的免疫原性与Urabe Am9株疫苗类似。几种腮腺炎疫苗,包括Jeryl–Lynn株疫苗、Urabe Am9株疫苗和Leningrad-3株疫苗都包含有1个以上的病毒克隆。各疫苗病毒克隆间的差异对保护效果或安全性的可能意义尚不清楚。腮腺炎疫苗有单价、双价(麻疹-腮腺炎)和三价(MMR)形式。大多数国家使用MMR以预防腮腺炎。
截止到2005年12月,在110个将腮腺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国家中,80%以上都采用两针的免疫程序。第一针一般在12-18月龄时接种,第二针要至少间隔1个月后再接种。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大约6岁)已经接种了第二针。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大量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组成性状
腮腺炎病毒S79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并加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冻干疫苗乳酪色疏松体,经溶解后为橘红色。生产疫苗国家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每剂疫苗应含有的减毒腮腺炎病毒的最低含量。不同厂家在腮腺炎疫苗中使用不同的稳定剂,有的使用水解明胶,有的使用山梨醇,有的两者都使用。
接种对象
该疫苗适用于所有8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
使用方法
用所附的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疫苗后使用,稀释前后疫苗都要避光,稀释后的疫苗必须在冷链中保存,而且一次免疫接种活动结束时或稀释后6小时未用完的必须丢弃(按先符合的情况执行)。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
免疫效果
注射1针减毒活疫苗后,细胞中和抗体滴度达到1:2以上,可认为疫苗免疫成功。免疫成功率在80%~90%。抗体有效保护期可达10年。但是随后开展的爆发调查研究表明,1针腮腺炎疫苗的长期保护效力要低一些(60-90%)。
接种反应
一般腮腺炎疫苗的不良反应轻微,而且少见。除接种部位轻度肿、痛外,最常见的反应为腮腺炎和低热。偶见睾丸炎和感音神经性耳聋。极少出现中度发热,曾报道过无菌性脑膜炎,但报道发病率差异很大(例如从1/400至1/50万)。疫苗相关无菌性脑膜炎发病率的差异不仅反映了疫苗毒株和配方的不同,也与研究设计、诊断标准临床实践的不同有关。被动监测时,难以发现迟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无菌性脑膜炎一般在接种后2-3周发生,间隔的中位数时间为23天(范围为18-34天)。部分脑膜炎患者可见脑脊液白细胞增高,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禁忌症
腮腺炎疫苗禁忌症很少。与所有减毒活疫苗一样,腮腺炎疫苗不能用于严重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者。孕期禁忌接种,但那些接种了腮腺炎疫苗的孕妇也未见引起胎儿损伤的报道。对疫苗成分如新霉素或明胶过敏者不能接种腮腺炎疫苗。
注意事项
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冻干疫苗变红或溶解后混浊者,均不可使用;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安瓿开启后,疫苗应在1小时内用完,如未用完应废弃;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间隔1个月后方可接种腮腺炎疫苗;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应接种该疫苗,至少应间隔2~4周再接种。
贮运条件和有效期
腮腺炎疫苗自病毒滴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半。冻干疫苗使用前要在–20°C冷冻保存或于2~8℃条件下贮运。
研究进展
08年5月10日于美国亚利桑那州Scottsdale召开的第16届美国儿童耳鼻喉学会年会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激光切除乳头状瘤后局部给予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可有效缓解大多数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RRP)。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0:16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