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行政村属宣威市普立,地处乡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4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现有农户537户,有乡村人口2342人,其中农业人口2342人,劳动力120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00人。
村情概况
全村国土面积 5.65 平方公里,海拔1230米,年平均气温 19 ℃,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合种植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380 亩,人均耕地 0.7 亩,林地2771.9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256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380亩,其中:地1380 亩,人均耕地0.7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 2771.9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1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1亩,草地815.6亩;荒山荒地2691.8亩,其他面积 820.8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通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 191 户通自来水,有349户饮用井水,有367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63.7 %)。有56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 16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30.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1户(分别占总数的18.3%和7.8%)。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45 户;建有小水窖 241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45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7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该村到乡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5辆,摩托车5辆。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7.5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0万元,占总收入的40.3%;畜牧业收入145万元,占总收入的55.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703头,肉牛22头,肉羊31头);工资性收入97.2万元,占总收入的8.5%。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 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7.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400人,在省内务工350人,到省外务工50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养殖业,2010年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柑橘、生姜特色产业。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948平方米,拥有教师9人,在校学生193人,距离乡中学24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795人,其中小学生1670人,中学生125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537户,乡村人口共2342人,其中男性1173人,女性1169人。其中农业人口2342人,劳动力 120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8人,占人口总数的1.34%;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840人,参合率88%;享受低保16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24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8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38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94000元,一事一议筹劳4700元(劳均4元)。有固定资产1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 1个,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2人,少数民族党员 2人,其中男党员2人。该村党支部1996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人文地理
该村居住在云贵两省的交界,与贵州鸡犬相闻,但不相来往,通往贵州有一条索道,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特色产业有柑桔花生、红薯,海拔1230米,人口2091人。
新农村建设
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有 335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需建设小水窖60口。
3、文化教育落后,需建设教学楼一幢2500平方米。
4、医疗卫生条件差,需建设卫生所3间,180平方米。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
1、大力发展生姜300亩、柑橘种植200亩。
2、建设小水窖60口,需资金2万元。
3、改善民房13户,300平方米。
4、建设教学楼一幢2500平方米,需资金300万元。
5、建设卫生所3间180平方米,需资金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