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证
中医病证名
脾胃虚寒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致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脾失统摄所表现出来的胃痛隐隐,或便血,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胃痛和便血。
病因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
病机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故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神疲纳呆;脾阳不足,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或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故 见便血,腹部隐痛;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为脾胃虚寒之象。
辨证要点
胃痛隐隐,或便血,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
健脾温中。
常用中药
桂枝、生姜、芍药、饴糖、炙甘草。
常见病证
1.脾胃虚寒证 胃痛
临床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常用方剂 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中药 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2.脾胃虚寒证 便血
临床表现 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无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法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常用方剂 黄土汤加减。
常用中药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灶心黄土。
常用腧穴
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等。
针灸疗法
针刺用补法。
预防调护
1. 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
2. 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3. 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转归
胃痛、便血可衍生变证,应及时治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7 23:23
目录
概述
病因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常用中药
常见病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