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是腹腔脏器中易受损伤的一种器官,具有造血、滤血、内分泌、免疫、抗肿瘤、贮存红细胞、
血小板和生成淋巴细胞的作用。脾脏不仅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还对肝脏的多种生理功能起着调控作用,与其他一些器官共同发挥作用,是一个多功能的器官。
脾脏位于左下侧胸廓内季肋部的深处,由于质地脆弱,脾脏损伤的发生率在各种腹部创伤也较高,主要为交通事故伤、坠落伤、打击伤、跌打伤、刀伤等。在腹部损伤中,脾脏破裂病情较严重,又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也较高。根据脾脏损伤病因不同,可分为外伤性脾损伤、医源性脾损伤和自发性脾损伤三类,多数脾脏损伤为外伤引起。外伤性脾损伤按致伤因素不同可分为开放性脾损伤和闭合性脾损伤两类。其轻重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及程度,最多见的是脾实质和脾被膜破裂,亦有脾被膜下破裂。
脾损伤一般分为完全性破裂、中心破裂和包膜下破裂。完全性破裂CT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外形不整,脾实质内条状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肝肾间隙、肝脾周围低密度影。中心破裂CT表现为脾内局限性低密度或稍高密度区,境界可不甚清楚,不过至稍晚时境界清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此类患者多不典型,临床上易忽略造成失血性休克,引起严重后果。中心破裂患者应严密观察,及时复查CT,观察血肿是否扩大,发现腹腔内有积血应建议手术治疗。包膜下破裂CT表现为脾周特征性新月形密度异常区,出血较早时如此,出血较长时间以后逐渐变成低密度,而脾实质无特殊。
B超和CT是现如今广为普及的影像学检查,对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诊断具有方便、准确性高的特点。B超通过直接征象(脾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包膜连续性、脾周回声、腹腔积液等)作出明确诊断,或通过间接征象(腹腔积液、脾周积液、脾脏增大等)对脾损伤作出提示性诊断。在无直接征象确认脾破裂时,间接征象中的腹腔积液应引起足够重视。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技术特点传统开腹行脾切除,切口大,暴露充分,操作者可用手直接接触切除物,对脾周韧带离断容易,控制出血方便,但明显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弱点。而腔镜下游离和切除脾脏与开腹手术有明显区别,其技术特点是:一是操作者要有丰富的腔镜操作技能,只有具有丰富腔镜操作技能,才能改变以前的固定思维,建立新的腔镜位置感、空间感,才能掌握腔镜下脾切的技巧。二是控制出血,是确保手术成败的关键。对正常大小的脾脏,超声刀游离脾周韧带十分容易,且游离脾周韧带后脾脏悬吊,用直线闭合器直接离断脾蒂,简单而安全。但对脾门血管迂曲,脾血管粗,脾蒂厚短的患者,易逐步分离脾门血管,游离脾门血管使用钳夹夹子时得分类选择。脾门血管疏松,且能完全游离出血管者,则用组织闭合夹两端夹闭后剪断;若血管迂曲用超声刀或电极钩游离、贯通血管困难者,不能强行游离,易导致血管(特别是静脉血管)撕裂而大出血,可运用长度1.2cm的钛夹两端阶梯式钳夹,边钳夹、边剪断,这样才能保证脾门血管不因过度分离而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在牵拉胃时用腔镜无损伤肠钳钳夹后牵拉,保证胃不因钳夹而受损出血。运用腔镜胃肠扇叶钳拨、抬、压脾脏,可使脾周充分暴露而不致脾脏出血。三是处理脾蒂尽量靠近脾脏,避免因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时损伤胰尾而至胰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