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统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气不摄血证。常见于血证。
病因
常因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因素引起。
病机
因脾胃素虚,或脾胃因饮食所伤,或劳倦思虑伤脾,或久病耗伤脾气,均可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固摄无力,则血溢脉外而致出血。
辨证要点
脾有统血的功能,脾气虚则统血无权,血离经妄行,出现出血。血脱于下,见便血,尿血,溢于肌肤,则见肌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至崩漏;脾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故眩晕、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肌肤失于濡养,故面色无华,脾虚水谷难化,湿浊内生,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虚象。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有眩晕,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归经。
常用方剂
归脾汤加减。
常用中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
常用腧穴
肾俞、膀胱俞、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关元、足三里。
针灸疗法
补法,可加灸。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煿之品,戒除烟酒。
2.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3.注意休息,病重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
4.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并应积极治疗引起血证的原发疾病。
转归预后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病;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