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尧行政村位于西江镇东南部32公里处,距雷山县30公里。西临黄里
村,东临方祥乡,北临大龙村,南靠雷山乌东村。脚尧村平均海拔1380米,春、冬两季潮湿,夏、秋两季气温凉爽。
山高水冷、荒僻闭塞,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解放前这里只有吴秀忠的叔伯弟兄3户人家搭棚居住。1950年雷山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
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脚尧山高路险,地处荒僻,年年仍要国家回销和救济,才能度过粮荒。有一首山歌唱到:“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荒。蕨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反映了很多年来脚尧村自然环境恶劣、贫穷的历史状况。
脚尧村地处苗岭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脚尧村开始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艰苦奋斗历程。新时期中,村“两委”围绕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要求,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组织和发动广大村民向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发展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1996年脚尧村被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1998年中共贵州省委授予脚尧村党支部为“1995—1997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1999年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05年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脚尧村
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06年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脚尧村为州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同年,脚尧村经济总收入达79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005元。2007年,这个昔日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给,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512元,实现了通路、通电、通
电话、通电视、通水“五通”。1984年至 2006年7月,村支书吴秀忠先后获授州、省、全国“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
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20多项殊荣,1995年“五一”作为全国劳模在北京天安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吴秀忠农村致富领头雁、科技示范户的典型事迹和脚尧村艰苦奋斗、实干苦干奔小康的事迹,先后被县、州、省、中央报刊、电视等媒体转载报道,得到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关注。脚尧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小康村。州委、州人民政府发出了“远学大关,近学脚尧”的号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干、苦干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为主要内涵的“脚尧精神”成为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改变面貌所大力倡导的一种时代精神。脚尧村近30年的艰辛创业历程,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改革开放中因地制宜,立足山区实际,自身实干苦干,实践党的富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范例和成功缩影。
1978年,农村体制改革开始后,富民政策的春风开始吹进雷公山。八十年代初,该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九十年代,村两委围绕解决有饭吃、有钱花、发展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等问题制定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在上级党的领导和扶持下,全村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