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
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
脑卒中的80%。与其相关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是:
糖尿病、肥胖、
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
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病因病理
脑梗阻是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
脑血流阻断而使
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约占全部
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引起
脑梗塞的原因较多,主要的是脑血管阻塞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2种。
脑血管急性闭塞后,最初4小时-6小时缺血区逐渐出现
脑水肿,12小时后脑细胞开始坏死,但梗塞区与正常脑组织尚难区别。24小时后至第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侧支循环开始建立。从第2周开始,
脑水肿逐渐减轻,但梗塞区组织坏死及液化更明显。虽已建立较充分的
侧支循环,但可有部分病人在
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的同时,梗塞区的血管壁因缺血性损伤通透性增高,可形成出血性梗塞。
临床表现
1.剧烈头痛;2.
半身不遂,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
呕吐等,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3.舌根发硬4.突然跌倒,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
共济失调和平衡失调,导致容易摔倒;5.握力下降,单侧手突然无力,手握物体落地;6.脾气改变,语言和精神变化也是
脑梗塞的先兆;7.困倦嗜睡。
治疗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
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
脑出血。
急性期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
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适当地活动可以起到改善
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改善脑部血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
3.溶血栓疗法 常用
尿激酶、
链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5万单位加入0.56
摩尔/升10%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每疗程10天。也有人采用尿激酶
颈动脉给药治疗
脑梗塞,一般在发病24小时之内应用,由于采用颈动脉穿刺注药,难度较大,必须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应早期应用的原因,是由于
血栓形成的第1天内,富含水分,易溶解,这样见效快,疗程短,但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
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4.
高压氧治疗 经实践证明对治疗
脑梗塞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
脑梗塞的病残率。宜于早期应用,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每次吸氧时间90~110分钟,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5.调节血压,控制
高血脂,
高血糖 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不要降压太快;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脑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6.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翻身拍背,活动肢体,预防
肺炎和
褥疮发生
后遗症
经过急性期治疗,一些患者的症状虽然可以逐步好转,但约有2/3的患者却遗留有关节挛缩畸形、
肌肉萎缩及智力降低等症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有效地进行康复治疗。一般主张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但早期训练必须在病情稳定后进行。
肢体各关节被动活动是
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之一,其原则是不能超越关节本身的正常活动范围。
康复期治疗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脑梗阻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
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
偏瘫、
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6-12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
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
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对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5、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1)语言不利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多利用可以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
足三里等。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3)口角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影像学表现
l、脑CT扫描
脑CT对出血性中风,脑梗塞,脑血栓,脑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脑超声波
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
脑梗塞,脑血栓,脑中风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脑梗塞,脑血栓,脑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脑梗塞,脑血栓,脑中风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预后不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对缺血性血管病、
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虽然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DSA会更加普及。
5、磁共振MRI
与CT相比,MRI无 X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其缺点,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粮难接受长达4O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对于急性中风,脑梗塞,
脑血栓,
脑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
鉴别诊断
需与
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脓肿鉴别。病灶的形态、增强后的强化形式有助于鉴别。
饮食
不吃三高食物。
限制脂肪摄入量。
适量增加蛋白质。
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烹调用料。
经常饮水
预防
密切关注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吸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