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桥核
神经核
脑桥核系脑神经核之一。位于脑桥基底部,接受来自皮质的大量纤维束(皮质脑桥束),由此核又发出大量纤维束入小脑。
解剖结构
1、脑桥
脑桥只见于哺乳动物,人的脑桥最为发达,位于中脑和延髓之间,腹侧面膨隆,由大量的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构成。脑桥向两侧逐渐狭窄,移行于小脑中脚,是由脑桥移行向小脑的纤维组成。在小脑中脚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穿出脑桥。在脑桥下缘与延髓分界的横沟处,从内向外有外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根穿出脑桥。脑桥的背面构成菱形窝上部,其两侧为小脑上脚,是连结小脑与中脑的纤维束。
脑桥内部被斜方体纤维分成背腹两部,背侧部称被盖,腹侧部称基底。基底部的纵行纤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皮质脊髓束(即锥体束),一部分是皮质脑桥束。此外,还有横行纤维,是脑桥行向小脑的纤维束。在纵横纤维中散在许多中等大小的神经细胞,称脑桥核。在脑桥中与脑神经有关的神经核有:三叉神经核、外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与位听神经核。在位听神经核中,管理听觉的是蜗神经核,管理平衡的是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由前(腹侧)核和后(背侧)核组成,位于延髓和脑桥的交界处,它们是听觉的二级神经元细胞体。由这两个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在基底和被盖部之间,组成一个带状纤维束,即斜方体,越过中线行向对侧折转上行,形成外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内侧膝状体。
皮质脑桥束来自大脑皮质的额叶、枕叶、颞叶,行至脑桥核交换神经元;由脑桥核发出的纤维横行,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组成脑桥臂(即小脑中脚)进入小脑,终止于小脑皮质,此部纤维称为脑桥小脑束。
2、脑桥小脑三角
延髓、脑桥与小脑的交界处称脑桥小脑三角,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该部肿瘤常引起这些脑神经和小脑损伤而出现症状。
脑桥小脑三角区是小脑、脑桥和延脑与颞骨岩部(内耳门)之间的区域,位于颅后窝前部的两侧。该三角内自上而下有三叉神经根、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由外侧向内侧有前庭蜗神经、迷路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和展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区常见的肿瘤有:听神经鞘瘤、三叉神经鞘瘤、脑膜瘤、胆脂瘤、脊索瘤、胶质瘤和转移瘤等。
脑桥小脑三角区常用的手术入路有:枕下乳突后入路;枕下内听道入路;经小脑幕上入路;经迷路入路等。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入路和分离切除该区的肿瘤时应注意保护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以及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延髓和脑桥等。
3、小脑
小脑是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的后下方,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可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浅沟,沟间为一个叶片。表面的灰质为小脑皮层、深部为白质,也称髓质。白质内有数对核团,称中央核。小脑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有大量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大脑皮质发向肌肉的运动信息和执行运动时来自肌肉和关节等的信息,都可传入小脑。小脑经常对这两种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整合,并通过传出纤维调整和纠正各有关肌肉的运动,使随意运动保持协调。此外,小脑在维持身体平衡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接受来自前庭器官的信息,通过传出联系,改变躯体不同部分肌肉的张力,使肌体在重力作用下,作加速或旋转运动时保持姿势平衡。此外,据研究,小脑对内脏机能活动也有一定作用。小脑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是同侧性的。小脑受损伤后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肉弛缓,如出现小腿呈钟摆样反射;随意运动发生障碍,表现为运动的速度、范围、力量和方向不准确,如步态失调,动作笨拙;平衡障碍,如躯体不易维持直立姿势,而向受损侧倾斜;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尿失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2:26
目录
概述
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