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震荡
1879年Obersteiner提出的学说
脊髓震荡与脑震荡相似,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震荡(spinalconcussion)的定义由Obersteiner于1879年最早提出,系指脊髓损伤后发生的一种可逆性功能紊乱。其特点为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的迅速、完全恢复。一般认为其恢复时间不超过24~48h。Obersteiner曾提出“神经元分子紊乱”学说,也有人认为脊髓震荡可能为间接暴力所导致的一种脊髓损伤
基本信息
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迟缓性瘫痪,损伤的平面以下感觉,运动 反射 及括约肌功能全部丧失。因为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没有病理变化发生,只是暂时性功能抑制, 可以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
脊髓震荡(spinalconcussion)的定义由Obersteiner于1879年最早提出,系指脊髓损伤后发生的一种可逆性功能紊乱。其特点为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的迅速、完全恢复。一般认为其恢复时间不超过24~48h。Obersteiner曾提出“神经元分子紊乱”学说,也有人认为脊髓震荡可能为间接暴力所导致的一种脊髓损伤。对其认识还相当肤浅,其原因主要在于脊髓震荡在临床上非常少见,而恢复时间又非常短暂,所以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时遇到许多难题。
病理
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所长侯树勋在一次采访中指出:脊髓震荡与脑震荡相似,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是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迟缓性瘫痪,损伤的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可全部丧失。因为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没有病理变化发生,只是暂时性功能抑制,可以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这一类型的脊髓损伤在恢复时,一般先从下肢开始。脊髓震荡的临床表现也可以是不完全截瘫,损伤平面以下保留有感觉或运动或反射,三者之一或更多,肛门反射都存在,电生理检查常可引出诱发电位。
脊髓震荡的病理改变是脊髓组织中央灰质中有少数小灶性出血,无片状出血,神经细胞与神经纤维绝大多数是正常的,少数神经细胞或轴索有退行性改变,数周后脊髓组织中出血吸收,恢复正常。Guttmann(1976)在其《脊髓损伤》一书中描述过此种病理改变。在伤后24h内出现恢复,6周内完全恢复脊髓功能,故临床早期为“不完全截瘫”的诊断在6周内完全恢复者才能诊断为脊髓震荡,是回顾性诊断。
临床症状
1、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减弱或消失。
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以下几型:脊髓前部损伤、脊髓中央性损伤、脊髓半侧损伤综合症、脊髓后部损伤。
3、运动障碍: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休克期过后若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及病理反射。
4、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ml,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园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用手挤压腹部)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出现便秘和失禁。
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与脊髓震荡有许多区别,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专家介绍,脊髓休克又称脊休克(spinalshock),1841年由Hall首先描述,系指脊髓部分或完全离断后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的暂时性完全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其特征为损伤脊髓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以及大小便功能的消失,但肛周感觉及肛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可保留。脊髓休克一般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有时可持续数月。一般认为,脊髓休克深度及持续时间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大脑愈发达的动物,脊髓休克程度愈重,持续时间亦相对较长。脊髓休克的结束以损伤平面以下反射的恢复为标志。在恢复过程中,较为原始的简单反射(如肛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小腿屈肌反射等)恢复在前,较为复杂的反射恢复在后。这些反射恢复后反而变得亢进。
脊髓休克常受到某些全身因素的影响,如合并感染时脊髓休克持续时间会相对延长。对于脊髓休克的发生机理有多种解释,尚有待进一步证实。临床上脊髓损伤患者尽管均表现为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功能丧失,其蕴含的病理本质却可能不尽相同。《外科学》教材中的描述仅为脊髓震荡之定义,此类损伤在临床上少见。相比之下脊髓休克则更为常见。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脊髓震荡及脊髓休克分属于脊髓损伤不同病理阶段的可能性,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由于英文中震荡与休克为同义词,教材中定义也可能系翻译习惯使然。
治疗方法
1、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应用各种运动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促进运动、感觉等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为现代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促进运动功能有效恢复。做法:首先从坐位平衡训练开始让患者能直腿坐在床上后,进一步训练其稳定性,令其两臂伸直前平举,维持坐位姿势,又可突然对患者身体施以少许推力,使患者用力维持平衡,
2、作业治疗: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
3、饮食治疗: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豆类、糙米、全麦、蔬菜与水果,同时搭配每天喝3000毫升水。这样可以使粪便柔软、易于排出,减少软便剂的需要量,从而有效达到健康饮食的要求。不要吃太多高热量的食物,如肥肉、冰激凌、碳水化合物等,特别是肥胖的患者。
科研技术
神经修复学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神经再生、神经结构修补或替代、神经重塑、神经调控。神经修复技术是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研究的国际前沿的医学技术,成功突破了脊髓损伤、截瘫这个世界医学难题。采用细胞移植等物理因素神经刺激或调控、药物或化学等各种干预策略,在原有神经解剖和功能基础上,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再生修复和重塑、重建神经解剖投射通路和环路、调控和改善神经信号传导、最终实现神经功能修复。这一技术诞生多年来成功地使数千名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康复训练
脊髓震荡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所长侯树勋教授介绍: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临床上治疗脊髓震荡的关键。
1、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具有不同程度躯干和上肢障碍的四肢瘫患者,训练日常生活活动尤为重要,自理活动如吃饭梳洗上肢穿衣,病人在床上进行移动,并逐渐过渡到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大多数截瘫病人可独立完成。
2、手功能训练;四肢瘫病人大部分时间应训练手功能。运用指屈肌缩短来发展功能性的肌键固定术抓握,提供给病人健身球或让病人主动抓握笔来训练病人抓握和手指屈曲灵活性,对于不能主动伸腕的病人可用夹板来保持该关节活动度,或被动帮助病人伸腕关节。
3、预防肌肉萎缩的训练;脊髓损伤的病人可运用工作肌群完成平时不能做的活动代偿丧失功能的肌群,如颈5损伤的患者可用肩外展和外旋通过重力来使肘伸展。选择性牵拉特定肌群,对脊髓损伤病人完成功能性作业是重要的,如牵拉绳肌,使仰卧位直腿抬高接近120°,有利于进行转移性活动和穿袜裤鞋及膝踝足支具。牵拉胸前肌使肩关节充分后伸,有利于床上运动转移和轮椅上的作业。牵拉髋和踝屈肌对行走摆动和站立稳定重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1 23:30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