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观测性,系统的初始状态可由其输出的量测值来确定的一种性能。通常,能观测性问题是在不考虑外输入作用存在的情况下来讨论的。如果对应于某个非零的初始状态,系统在一个有限时间间隔内的输出恒等于零,就称这个状态是不能观测的。
系统的初始状态可由其输出的量测值来确定的一种性能。通常,能观测性问题是在不考虑外输入作用存在的情况下来讨论的。如果对应于某个非零的初始状态,系统在一个有限时间间隔内的输出恒等于零,就称这个状态是不能观测的。如果系统的所有可能的非零状态都不是不能观测的,那么就称系统是完全能观测的。能观测性的概念是R.E.卡尔曼在1960年针对线性系统提出的。同能控性一样,能观测性也是
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在线性系统的
状态观测器、
线性调节器等研究中,能观测性概念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线性系统,能观测性及其判别条件都已有成熟的研究结果。对于
分布参数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能观测性和判别条件也已有所研究,但远不如对集中参数的线性系统的研究那样成熟。
对于线性系统,能观测性及其判别条件都已有成熟的研究结果。对于
定常系统,如果系统的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为则系统为能观测的
充分必要条件是能观测矩阵Qo的秩为n,其中
n是系统状态的维数。对于线性
时变系统,判别系统能观测性的条件在形式上和运用上都要复杂一些,而且系统是否能观测还常依赖于初始时刻的选取。
通过特别选定的坐标变换,可以把完全能观测的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化成一种标准的形式,称为能观测规范形。对于
单变量系统,能观测规范形具有如下的形式:
式中d1,d2,···dn是系统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的系数。对于
多变量系统,能观测规范形不是唯一的,在形式上也更复杂一些。常用的有吕恩伯格规范形、旺纳姆规范形和横山规范形。能观测规范形常被用于
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如果所研究的系统是不完全能观测的,那么通过引入适当的坐标变换,可以把系统分解成能观测部分和不能观测部分。对于
线性定常系统,系统分解后的形式为式中x1为能观测分状态,x2为不能观测分状态。当系统既不是完全能观测的、也不是完全能控的时,则可将其分解成四个部分:能控、能观测部分;能控、不能观测部分;不能控、能观测部分;不能控、不能观测部分。这种分解通常称为系统结构的规范分解。在这四部分中,
经典控制理论中广为采用的
传递函数只能反映系统中能控、能观测部分。
能观测性和能控性是对偶的。对于线性定常系统,系统称为原系统的对偶系统。式中向量ψ为对偶系统的状态,向量η和嗘分别为对偶系统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A、B、C、D为原系统的系数矩阵,上标T表示矩阵的转置。系统的能控性及其判别条件等同于对偶系统的能观测性,而系统的能观测性及其判别条件则等同于对偶系统的能控性。这一结论称为对偶原理。能控性和能观测性间的这种对偶关系,对于理解最优调节器(见
极大值原理)和最优滤波器(见
卡尔曼-布什滤波)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