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外交
2009年在北京举办的会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2009国际能源外交形势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来自外交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围绕“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能源外交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国际能源格局的新调整、国际能源秩序的新变化,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政策走向,特别是美国新能源战略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我在东北亚、中亚、海湾、非洲、拉丁美洲的能源利益及对策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外交形式
与会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各抒己见,普遍认为,2009年是国际能源外交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的一年:世界金融危机对部分能源资源国造成严重冲击,资源国的强势地位相对下降;气候变化问题凸显,引发“低碳经济革命”。2009年也是中国能源外交利用机遇、化解挑战,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与会专家建议,我国能源外交应加紧后金融危机时期能源战略的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的机遇,在继续重视维护传统能源安全的同时,力争在“绿色产业革命”中走在世界的前列,着力推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形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优先意义
开展能源外交对俄具有优先意义,促进俄能源公司获得重大的国际项目,维护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是俄能源外交的重要任务。
此外,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也透露,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有利于俄大幅增加石油产量,如果俄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均价能保持在每桶25至30美元,则到2020年俄石油年产量将达到5.5亿至5.9亿吨。
拉夫罗夫在全俄第四届“石油和天然气周”开幕式发表讲话时表示,俄罗斯是世界上关键的能源大国之一,维护俄能源部门的对外经济利益是俄外交部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保证俄本国和外国伙伴的可靠的能源供应,确定合理的石油、天然气和电力输送线路以及发展核能等问题在同外国和国际及地区组织的对话中占有重要位置。
拉夫罗夫说,俄正积极利用各种多边形式以实现俄能源外交战略确定的优先任务。从1998年以来,俄一直以石油输出国组织观察员身份参加该组织举行的石油部长定期会议。俄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关能源问题的一些活动,与国际能源署保持着经常性接触。
在谈到地区能源外交问题时,拉夫罗夫说,能源问题是独联体、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盟国家、欧亚经济共同体开展统一经济空间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俄目前正在通过双边渠道与里海和中亚地区国家就有关能源问题磋商。欧洲市场是俄石油和天然气及煤炭等能源的传统市场,能源对话在俄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拉夫罗夫说,与美国的能源合作大有潜力。
俄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当天也发表讲话说,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有利于俄大幅增加石油产量,俄石油出口2010年之前将保持连续增长势头,到2010年以后才会趋于稳定。他还预计,如果俄石油国际价格保持在每桶35美元,则俄石油年开采量在2010年前就将超过3.5亿吨,而如果价格维持在25美元,则同期俄石油年开采量将达到3.3亿吨。
赫里斯坚科说,他说,俄有大约3000个石油和天然气田在生产,但只有约一半的油气田在满负荷运转。他还主张尽快通过新的《矿产资源法》,以解决俄能源行业面临的一些棘手问题。
在谈到远东输油管道走向问题时,赫里斯坚科说,为使专家有时间进行充分的生态论证,政府将推迟至年底作出有关决定。
能源安全
2010年2月19日,中国和巴西签署了一项含有贷款及石油供应的能源协议。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官方消息称,将向中国两大石油企业供应总计10万桶/日到16万桶/日的原油。这一相当于800万吨(按16万桶计算)的总量,约合中国2008年1.78亿吨原油进口量的4.4%。该协议的签署也意味着,巴西对中国的原油供应量将增加4倍以上。
而作为回馈,中国也会向巴西国有石油企业――巴西石油公司提供100亿美元(约683.5亿元人民币)的贷款,以帮助后者开发在巴西南海岸新发现的深藏海底的石油储备。
中石化获益匪浅
根据巴西石油公司官方网站的消息,中石化获得的原油量将为6万桶到10万桶/日,而中石油每天取自这个南美国家的原油为每日4万桶到6万桶。三方合作还需进一步谈判才能敲定。
中石化集团一位管理层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中石化派遣了相关人士前往此次会谈并签署协议,但是协议的具体内容,他本人并不清楚。
而对于此次中石化与巴西石油公司的合作,显然对进口原油大户――中石化获取海外稳定资源带来好处。
多年来,中石化占国内进口原油总量的大半江山。2007年中石化集团下属的中国石化股份(600028.SH,00386.HK,SNP.NYSE)进口原油为1.13亿吨,同比上升11.4%,而来自自产的原油只有2972万吨而已。
采购原油之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石化也与巴西石油公司联合签署了另一份协议,以获得100亿美元的贷款。
据了解,这是巴西方面首次采用这类(出口加贷款)方式进行海外融资。巴西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加布雷利表示,具体融资条款会在总统卢拉于5月访华前最终敲定。
巴西石油公司早前表示,正与多家石油消费国谈判,用未来石油供应换取资金。
能源专家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昨天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在低油价、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机遇变为自身利益,并为其他国家借款的模式是非常值得的。
就在2009年2月17日,僵持许久的中俄双方达成了一揽子能源协议。与中巴协议的类似之处在于,中俄协议敲定:俄罗斯将用20年时间向中国供应总量3亿吨的原油,中方则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
招商证券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双方所达成的这一协议还需要解决几个要点:原油供应的时间将持续多久、结算价格和100亿美元的贷款利率如何计算等。
巴西石油公司在2009年和2013年期间有总计1700多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而鉴于金融危机、石油价格大跌,公司融资肯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选择中国作为其合作伙伴,不单会保证公司的石油长期供应,也取得了较合理的融资成本。
能源外交与能源安全
中巴能源协议,是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巴西的成果之一。近期有一系列与石油相关的协议、合作都在达成及谈判。
2010年2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沙特,据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透露,沙方承诺任何时候均保证对中国的原油供应。
其实,这一切早有征兆。早在2009年12月,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便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国要扩大海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也表示,中国抓住了能源外交的战略机遇,“否则等到下一次经济复苏油价高涨,谈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而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副研究员童莉霞看来,中国手握大量现金则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许多原来与能源输出大国有着大量能源合作的发达国家境况大不如前,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中国有了更大的谈判能力。”
从沙特到俄罗斯再到委内瑞拉和巴西,中国汲取世界能源的管道,正从以前的主要依靠中东向北亚、南美延伸。
据童莉霞介绍,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数量越来越多,而石油进口过多依赖中东也不是良策,“中国对中东的石油依赖度一度上升到60%。”
中东是世界上储油最丰富的地区,但这里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形势却一直并不稳定,稳定供油本身有着不确定性。而在另一方面,从中东和非洲运往中国的海上石油线路(其运输的石油占中国进口石油的80%)均需要经过海上咽喉――马六甲海峡。
“其他国家可以随时封锁马六甲海峡。”童莉霞称。
因而,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方针,尤其是在陆路正在不断实践。近年来,相继投入运营的中哈管道,正在酝酿中的中俄、中缅管道等陆上管道便是多元化获取原油政策的最好体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12:02
目录
概述
外交形式
优先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