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缝合线是常见的
线型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
外科手术中,用以缝合伤口、联结组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缝合材料经历了四代发展历程;第一代为丝线,第二代为
羊肠线,第三代为化学合成
可吸收缝合线(PGA、PGLA、PLA),第四代为
胶原蛋白可吸收缝合线。
非
吸收性;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用绵纤维、马鬃来缝合伤口;中国古代史书中也早有用亚麻、头发、猪棕、草纤维等用于缝合的记录;古印第安人还有用大蚂蚁头咬合伤口来进行缝合的记录;是在当时条件下对各种缝合材料的原始应用。
1930年,临床开始用现代丝线,丝线是用蚕丝制作而成的,里面有
蚕丝蛋白,病人肌体组织对其有
排异反应;
现代医学多用在血管结扎及皮肤间断缝合。
1860年,英国医生Joseph Lister 用灭菌的羊肠线开始现代缝合;从此开始有了最原始的
可吸收缝合线,是用羊的
肠系膜制作而成的。特点是比较硬,在使用时要用盐水浸泡,在有效期内必须用保护液保存(一旦失去保护液的保护,羊肠线张力则没有保障),张力较低,在植入人体后吸收时间不确定,有较严重的组织排异反应。现代
医用羊肠线分为铬制羊肠线和平制羊肠线,铬制羊肠线即原料
羊肠衣经铬化物溶液浸制处理后而制成的羊肠线,由于含铬而显绿色。平制
羊肠线即原料羊肠衣未经铬化物处理而制成的羊肠线;铬制羊肠线和平制羊肠线线均不染色。
可吸收性;公元1960年,美国人发明了化学合成
可吸收缝合线;包括PGA、
PLA,人工合成
可吸收缝线,原材料为:人工
代谢产物(
乙醇酸、
乳酸)聚合而成,
生产工艺为纺丝、拉伸、涂层等工序制成,吸收方式为水解;具有操作方便、吸收时间可预知;它的吸收时间与缝线
含水量密切相关,含水量高则吸收时间短,含水量低则吸收时间长,因此对生产、储存环境要求较高;由于主要成分为化学
物质并含有化学涂层,所以仍然有吸收不完全,存在轻度组织排异反应。
可吸收性;1995年,中国
湖南省
新化县曾家修教授历经多年研究,发明了纯天然可吸收
胶原蛋白缝合线,该种材料经国家医用
高分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胶原蛋白占93%,
弹力蛋白占3%,脂肪占4%,为天然成型材料,采用生物原理制成,
生产过程中无任何额外的
化学成分掺入,为原生态
蛋白质材料。由于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蛋白,用于创伤缝合后,能为
伤口愈合提供充分营养,并且经过临床试验和科学检测,具有吸收完全无致痕、使用方便、
生物相容性好、无组织排异反应、吸收时间合适的优良特性;并于2000年取得国家科技部
火炬计划证书,是已知最早获得
国家认可的
可吸收缝合线火炬计划项目,同时也奠定了新化县为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起源地的基础。缺点是线不够长,少量缝线有粗细不均匀现象;长度为10-35cm之间,但能满足大多数手术的需要,不均匀现象却正好说明了材料未经现代成型技术加工过的事实(如今科学技术,把缝线表面做
涂层处理已不是难事,这样做能增加线体美观感,但这样做却引入了额外的化学物质,失去了纯天然胶原蛋白应有的性质);且经过临床应用,粗细不均匀现象对临床效果没有任何影响。从此,人类缝合史开始有了纯天然胶原蛋白缝合线,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一种缝合材料,也使
曾家修教授获得了无尚的荣耀。它的吸收时间与缝线粗细密切相关,缝线越粗,吸收时间越长,缝线越细,吸收时间越短;一般吸收期为8-60天,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
另外也有利用新型
羊肠线宣传第四代胶原蛋白缝合线的产品,但由于生产当中经过提纯、粘合、拉丝、抛光、涂层等工艺,原生态
分子结构已经破坏,使用当中断线较多,仍有
组织反应等羊肠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