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
医学术语
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又称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永久性损害。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腺泡萎缩、胰管变形、纤维化及钙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胰腺功能不全的症候。当慢性胰腺炎时,胰液量、碳酸氢钠及各种胰酶分泌或排出量减少。
原因
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常见的原因是酒精过量和胆系疾病(主要是胆石),综合近10年的资料,欧美国家患酒精性胰腺炎比较多,占41%~78%,胆石性仅0%~8%,特发性占9%~45%。日本各家报道酒精性占71%,胆石性8%~11.3%,特发性27%,与欧美相似。国内慢性胰腺炎大宗报道较少,多数报道认为胆石性约占30%~50%,酒精性较少,部分原因不明。
国人酒精性胰腺炎发病率低的原因可能是:①统计资料不全,应有全国性的统一诊断标准的大宗病例统计结果,方可得出结论;②国人生活习惯与西方、日本不同,西方人及日本人以低度酒及啤酒作为饮料,长期大量饮用,而中国人则喜好高度酒,饮用量亦少。
导致慢性胰腺炎其他的原因尚有:创伤与手术,代谢障碍,营养障碍,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等,拟分述为下。
1.胆系疾病主要为胆管结石,可由结石嵌顿或游走时造成Oddi括约肌炎症水肿致十二指肠乳头部梗阻致胰液淤滞,胰管内压增高,造成小胰管与腺泡破裂,胰液深入胰腺间质,胰蛋白酶激活后导致一系列胰酶的连锁反应及自身消化。反复的梗阻及胰液分泌增加,导致胰腺反复的炎症,最终纤维化造成慢性胰腺炎。临床上行胆石症手术时,术者常可扪及肿大、变硬、质地不均的胰头慢性炎症表现,乃典型的胆源性胰腺炎。
此外,胆管蛔虫,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纤维狭窄,畸形,肿瘤等均可造成胆总管下端及胰管梗阻,从而导致慢性胰腺炎。
2.酗酒酒精致慢性胰腺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①酒精刺激胃酸分泌增多,激发十二指肠分泌胰泌素及促胰酶素,致胰液分泌增加。同时酒精刺激十二指肠黏膜,造成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增高;②酒精致胰液中蛋白质和碳酸氢盐浓度增加,胰液中蛋白质与钙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沉积物,附着于小胰管壁上,形成蛋白栓子,造成胰管的狭窄和梗阻,进而造成腺泡上皮的萎缩和坏死,间质的炎症及纤维化形成;③酒精直接造成腺泡细胞浆的退行性变,线粒体肿胀,脂质堆积,胰管上皮细胞损伤等。
3.外伤与手术外伤与手术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只有在创伤严重或损伤主胰管后方可能引起慢性胰腺炎。腹部钝性损伤或手术造成胰腺组织广泛挫伤后可导致慢性胰腺炎。胰腺附近脏器的病变或胃后壁穿透性溃疡,亦可导致胰腺组织破坏而形成慢性胰腺炎。
4.代谢障碍高脂血症病人中,慢性胰腺炎发生率相对较高,多认为与高脂血症时胰毛细血管内有较高浓度的乳糜微粒及游离脂肪酸,造成栓塞并损伤毛细血管内膜所致。亦可能由于高脂血症时,血液黏滞度增高,微静脉及小静脉中的血流阻力增大,血液淤滞,血栓形成导致胰腺组织缺血,形成慢性胰腺炎。酒精、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应用雌激素及维生素A等均可引起高脂血症。
5.营养障碍低蛋白饮食可导致慢性胰腺炎,多见于东南亚、非洲及拉丁美洲各国。近年发现高脂摄入与胰腺炎发病间存在相关性,动物实验亦证明,高脂摄入使胰腺敏感而易发生慢性胰腺炎。欧美、日本的病人常与高脂摄入量有关。
6.遗传因素遗传性胰腺炎(hereditarypancreatitis)较少见,属染色体显性遗传。胆道先天畸形如胰管分离症、胆胰管汇合异常者常伴有慢性胰腺炎发生,多因胰液引流不畅所致。
7.内分泌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出现高钙血症,约7%~19%伴有慢性胰腺炎发生。高钙血症时,胰液内含钙量增高,易在酸性胰液中沉淀而形成胰结石;高钙尚可激活胰酶,促使胰腺炎发生。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素可增加胰腺的分泌量及黏稠度,导致胰液排泄障碍,压力增高引起胰腺炎。
(二)发病机制因病情轻重不同病理有较大变化。胰腺表面光滑,但不平整,呈木或石样硬度。体积缩小,切面呈白色。主胰管狭窄,远端扩张。重者可波及第1、2级分支。其末端常形成囊状。管内有白色或无色液体,多数无细菌生长。常可见蛋白沉淀为结石的前身。头颈部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肿,与主胰管相通。大者可以压迫周围脏器,有时可与周围组织形成窦道。胰周围硬化可影响邻近组织,如胆总管狭窄,胃、十二指肠动脉狭窄,门脉受压或血栓形成可引起门脉高压。
显微镜检查可见腺细胞变性坏死、叶间小管扩张、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硬化。血管变化不大,胰岛受累最晚,约27%的病例腺细胞虽已严重受累甚至消失,但胰岛尚清楚可见。
其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腺腺泡细胞大量分泌蛋白质,而胰管细胞分泌的液体及碳酸氢盐并不增加。推测由于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胰石蛋白(Lithostathine)与GP2(一种可形成管型的蛋白)的浓度下降,且易在胰管中沉淀,这与慢性胰腺炎的形成密切相关。
胰外组织变化,常有胆道系统病变、消化性溃疡病。胰静脉血栓形成、门脉高压亦不少见。少数病人有腹水形成及心包积液。脂肪坏死型者可出现皮下组织坏死,形成皮下结节。
相关疾病
心包积液 胆石症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消化性溃疡 小儿急性胰腺炎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血栓形成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胰腺分裂 胆源性慢性胰腺炎 腹水 高钙血症 高脂血症 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 小儿慢性胰腺炎 胰腺假囊肿 水肿 肿胀
相关症状
不典型增生 持续性疼痛 钝痛 恶心 乏力 放射性疼痛 腹水 腹痛 腹泻 腹胀 钙化 黄疸 结节 静脉血栓 酒精性胃黏膜损伤 溃疡 慢性腹痛 门脉高压 囊肿 皮下脂肪坏死 上消化道出血 食欲下降 糖尿 体重减轻 无力 消化不良 消化性溃疡 消瘦 血糖升高 胰岛细胞破坏 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 胰腺功能不足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 胰腺纤维化 营养不良
相关检查
粪便白细胞 粪便红细胞 血清碱性磷酸酶 直接胆红素 总胆红素(TBIL,STB)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胰腺特异性抗原(PaA) 十二指肠钡餐造影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的CT检查 粪便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检查
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的检查诊断
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亦可以有明显的多种临床表现。
1.腹痛多至90%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间隔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为持续性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为钝痛或隐痛。亦可偏左或偏右,常放射到背部。疼痛部位与炎症部位一致。根据实验,用电刺激胰头部,疼痛发生在右上腹,刺激胰尾部,疼痛在左上腹。除向背部放射外,少数向下胸部、肾区及睾丸放散。横膈受累,可有肩部放射性疼痛。疼痛为持续性,深在。轻者只有压重感或灼热感。少有痉挛样感觉。饮酒,高脂、高蛋白饮食可诱发症状,疼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这类患者的腹痛常有体位的特点。患者喜蜷曲卧位、坐位或前倾位,平卧位或直立时腹痛加重。
2.腹泻轻症病人无腹泻症状,但重症病人腺泡破坏过多,分泌减少,即出现症状。表现为腹胀与腹泻,每天大便3~4次,量多,色淡,表面有光泽和气泡,恶臭,多呈酸性反应。由于脂肪的消化、吸收障碍,粪便中的脂肪量增加。此外,粪便中尚有不消化的肌肉纤维。由于大量脂肪和蛋白质丢失,病人出现消瘦、无力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3.其他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食欲下降、恶心、乏力、消瘦等症状常见于胰腺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如胰岛受累明显可影响糖代谢,约10%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此外,合并胆系疾病或胆道受阻者可有黄疸。假性囊肿形成者可触及腹部包块。少数患者可出现胰性腹水。此外,慢性胰腺炎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原因为:胰腺纤维化或囊肿形成压迫脾静脉,可形成门静脉血栓造成门脉高压。且慢性胰腺炎患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概率较高。持续酗酒者可出现酒精性胃黏膜损伤。慢性胰腺炎患者可发生多发性脂肪坏死。皮下脂肪坏死常在四肢出现,可在皮下形成硬性结节。
诊断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多变且无特异性,诊断常有困难,非典型者更难明确诊断。对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胆道疾病或糖尿病患者,有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慢性腹泻、体重减轻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应怀疑本病。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并辅以必要的X线、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内镜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等。慢性胰腺炎最新的诊断标准(日本胰腺病学会,1995)如下:
1.慢性胰腺炎确诊标准
(1)腹部B超胰腺组织内有胰石存在。
(2)CT胰腺内钙化,证实有胰石。
(3)ERCP:胰腺组织内胰管及其分支不规则扩张并且分布不均匀;主胰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含有胰石或蛋白栓子。
(4)分泌试验:重碳酸盐分泌减少,伴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
(5)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可见胰腺外分泌组织破坏、减少,小叶间有片状不规则的纤维化,但小叶间纤维化并非慢性胰腺炎所特有。
(6)导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囊肿形成。
2.高度疑诊慢性胰腺炎标准
(1)腹部B超胰腺实质回声不均,胰管不规则扩张或胰腺轮廓不规整。
(2)CT胰腺轮廓不规整。
(3)ERC:仅有主胰管不规则扩张,胰管内充盈缺损,提示有非钙化性胰石或蛋白栓子。
(4)分泌试验:仅有重碳酸盐分泌减少,或胰酶分泌及排出减少。
(5)非插管试验:苯甲酸-酰胺-对氨基苯甲酸(BT-PABA)试验和粪糜蛋白酶试验在不同时间检查均异常。
(6)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可见小叶间纤维化,以及有以下1项异常:外分泌组织减少、郎汉斯细胞团分离或假性囊肿形成。
在诊断中不应考虑属哪种临床类型,并尽量应用可行的检查方法明确其发病原因。很多情况下,只能暂时怀疑为慢性胰腺炎,再通过长期的治疗和随访观察来明确诊断。
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它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还可引发其他一系列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假性囊肿的形成及十二指肠、共同通道的机械性梗阻,较少见的并发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并门脉高压、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尤其是脾动脉)及胰源性胸、腹水。
鉴别诊断
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易混淆的症状
胰腺功能不足:诊断PEI的方法包括:检测粪内脂肪、粪弹力蛋白酶、粪糜蛋白酶等,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试验和混合甘油三酯呼吸试验。其中,修正的碳(13C)甘油三酯呼吸试验与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试验之间存在非常好的相关性,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可达100%和92%。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自身的胰酶分泌不足、胰酶分泌不同步等,而导致的患者出现营养消化吸收不良症状。
胰岛细胞破坏: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和)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而引起的代谢障碍,为以持续的血糖升高和出现糖尿为主征的常见病,发病率为1%~2%。日常所称糖尿病乃指原发性糖尿病,按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临床表现及预后的不同可分为胰鸟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通常是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它占所有糖尿病百分之五以下,但其对生活的影响却远比常见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要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并不是非常清楚,比较确定的是体内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对抗自己身体的组织。身体免疫系统制造了某些物质对抗胰脏分泌胰岛素的贝他细胞,这些细胞破坏后,就无法分泌胰岛素了。
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亦可以有明显的多种临床表现。
1.腹痛多至90%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间隔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为持续性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为钝痛或隐痛。亦可偏左或偏右,常放射到背部。疼痛部位与炎症部位一致。根据实验,用电刺激胰头部,疼痛发生在右上腹,刺激胰尾部,疼痛在左上腹。除向背部放射外,少数向下胸部、肾区及睾丸放散。横膈受累,可有肩部放射性疼痛。疼痛为持续性,深在。轻者只有压重感或灼热感。少有痉挛样感觉。饮酒,高脂、高蛋白饮食可诱发症状,疼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这类患者的腹痛常有体位的特点。患者喜蜷曲卧位、坐位或前倾位,平卧位或直立时腹痛加重。
2.腹泻轻症病人无腹泻症状,但重症病人腺泡破坏过多,分泌减少,即出现症状。表现为腹胀与腹泻,每天大便3~4次,量多,色淡,表面有光泽和气泡,恶臭,多呈酸性反应。由于脂肪的消化、吸收障碍,粪便中的脂肪量增加。此外,粪便中尚有不消化的肌肉纤维。由于大量脂肪和蛋白质丢失,病人出现消瘦、无力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3.其他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食欲下降、恶心、乏力、消瘦等症状常见于胰腺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如胰岛受累明显可影响糖代谢,约10%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此外,合并胆系疾病或胆道受阻者可有黄疸。假性囊肿形成者可触及腹部包块。少数患者可出现胰性腹水。此外,慢性胰腺炎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原因为:胰腺纤维化或囊肿形成压迫脾静脉,可形成门静脉血栓造成门脉高压。且慢性胰腺炎患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概率较高。持续酗酒者可出现酒精性胃黏膜损伤。慢性胰腺炎患者可发生多发性脂肪坏死。皮下脂肪坏死常在四肢出现,可在皮下形成硬性结节。
诊断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多变且无特异性,诊断常有困难,非典型者更难明确诊断。对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胆道疾病或糖尿病患者,有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慢性腹泻、体重减轻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应怀疑本病。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并辅以必要的X线、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内镜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等。慢性胰腺炎最新的诊断标准(日本胰腺病学会,1995)如下:
1.慢性胰腺炎确诊标准
(1)腹部B超胰腺组织内有胰石存在。
(2)CT胰腺内钙化,证实有胰石。
(3)ERCP:胰腺组织内胰管及其分支不规则扩张并且分布不均匀;主胰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含有胰石或蛋白栓子。
(4)分泌试验:重碳酸盐分泌减少,伴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
(5)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可见胰腺外分泌组织破坏、减少,小叶间有片状不规则的纤维化,但小叶间纤维化并非慢性胰腺炎所特有。
(6)导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囊肿形成。
2.高度疑诊慢性胰腺炎标准
(1)腹部B超胰腺实质回声不均,胰管不规则扩张或胰腺轮廓不规整。
(2)CT胰腺轮廓不规整。
(3)ERC:仅有主胰管不规则扩张,胰管内充盈缺损,提示有非钙化性胰石或蛋白栓子。
(4)分泌试验:仅有重碳酸盐分泌减少,或胰酶分泌及排出减少。
(5)非插管试验:苯甲酸-酰胺-对氨基苯甲酸(BT-PABA)试验和粪糜蛋白酶试验在不同时间检查均异常。
(6)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可见小叶间纤维化,以及有以下1项异常:外分泌组织减少、郎汉斯细胞团分离或假性囊肿形成。
在诊断中不应考虑属哪种临床类型,并尽量应用可行的检查方法明确其发病原因。很多情况下,只能暂时怀疑为慢性胰腺炎,再通过长期的治疗和随访观察来明确诊断。
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它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还可引发其他一系列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假性囊肿的形成及十二指肠、共同通道的机械性梗阻,较少见的并发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并门脉高压、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尤其是脾动脉)及胰源性胸、腹水。
缓解方法
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的症状
1.积极防治相关疾病。胆系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积极防治胆系疾病是预防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此外,与本病发病有关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脂血症等也必须积极防治。
2.积极、彻底地治疗急性胰腺炎。老年人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有急性胰腺炎病史,推测本病的发病可能与急性胰腺炎未彻底治愈有关。故此,患有急性胰腺炎者必须积极治疗,彻底治愈,以免留下后患。
3.不酗酒、少饮酒。长期酗酒之人易引起慢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故从青年开始就应养成不酗酒或只是少量饮酒的良好习惯。如果患有慢性胰腺炎者,为防止病情发展,必须彻底戒酒。
4.饮食有度。慎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同时,老年人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以防肠胃积热引起本病。
5.怡情节志、心情舒畅。老年人宜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心情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可防本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9 12:50
目录
概述
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