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专家
胡萍(?—2022年11月9日),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专家。
个人简介
胡萍,独立研究人。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先后任儿科医师和儿科学讲师。2001开始研究儿童性健康教育和儿童性心理发展。2004年开始在全国50多个城市开展性健康教育父母课堂。多次与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新浪网摇篮网凤凰网网易亲子、深圳广播电台、山西广播电台等合作录制儿童性健康教育节目。
胡萍十几年来坚持儿童及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和健康教育的研究,尤其在0到6岁幼儿性心理研究领域,可以说是最为深入实际的研究者。胡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仁爱善良的热情,顶住误解、嘲讽、冷遇等各种压力,以一己之力不停呼吁,尊重孩子生命发展的规律,善解童贞,从幼儿开始,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幸福快乐的坚实基础。
主要作品
为父母写的书:
《善解童贞1:0~6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关怀》
《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
善解童贞3:孩子的情欲世界》
《善解童贞4:孩子的爱情》
《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
《爱的误区——电影里的教养反思》
为孩子写的书:
成长与性》(上下)
出版图书
讲座经历
有一次,胡萍讲座做完,没有惯常的提问,主办方《育儿周刊》的负责人说因为很多问题都比较隐私,大多数家长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讨论,所以没设这个环节。
但看得出家长们都非常兴奋,有很多问题想问,把胡萍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有个家长说她的女儿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时候喜欢趴着蹭被子,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怎么办,老师说再不行就让她把孩子带回家,等孩子没这个习惯了再来。胡萍说,那不行,这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刚才不是讲了吗,这些都是孩子性发育的正常现象,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你也买一本我的书《善解童贞》给老师看吧。
胡萍关于儿童性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01年,十几年来,她通过著书、开设父母和孩子的性健康教育课堂、举办讲座、建工作室、利用媒体和网络等,将自己关于幼童性健康研究的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中国巴学园的创始人,也是胡萍多年的合作者、好友李跃儿说她自己很早就注意到了这块领域,但不敢深入,因为里面的东西很深、很专,在中国这么一个谈性色变的国家,又是谈幼儿的性,搞不好会被拍得头破血流,而胡萍是她所认识的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中最深入、最实际、最靠谱的一个人。
一位家长在讲座后说,她的儿子在两岁时就出现了憋尿的现象,憋得难受也不去卫生间,最后就尿到裤子里。因为看过《善解童贞》,就照着上面讲的方法来处理,一个星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她说她是多年前在网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看到胡萍的一篇文章,深受启发,然后辗转找到胡萍,建立了联系。胡萍说,大家的心愿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了解性健康的知识。我们也许被愚昧所伤害,那不要让下一代再成为这样的受害者
人的成长是有计划的,包括性
胡萍对0到6岁幼童性心理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但在之前,说到青春期的性心理,似乎已不成问题,而幼儿的性发育并由此带来的性行为和性心理问题一直没被重视甚至忽视,大多数人觉得,那么小的孩子有性的感觉吗?如果有的话只不过是少数人的坏习惯而已。胡萍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科学结论——如果到青春期再来谈孩子的性,已经晚之又晚。
人的成长是有计划的,比如,孩子生下来不长牙齿,家长不着急,因为知道六个月左右就会开始长,然后换牙,到12岁换齐。这是牙齿的发展计划。还有语言的发展计划,走路的发展计划,所以性也有这么一个发展计划。这个发展计划在基因中形成,你没办法改。生命发展的计划启动后,自然会有一些表现,比如他趴在床上摩擦,或者用凳子桌子角摩擦,这都是自然的发展规律,你想把它压下去是压不住的。
性的发展会经历一个发芽、抽枝、开花、结果的过程。0到6岁的性教育针对父母而言,主要是了解孩子性发展的规律,背后的心理,我们该怎么应对。到了青春期,也是孩子的高中时期,性的发育经过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意味着孩子性价值观、性的交流能力已基本形成。所以有人说怎么不做大孩子的性教育工作,我说他已经形成了,就像一幢房子已经盖起来了,盖得不好,歪歪扭扭的,要重建,就得把房子拆掉,垃圾清理掉再重建,那是很困难的。从刚刚打基础,建立性价值观的时候,就得开始做。如果做到13岁,出现一个性信息他能判断是好还是不好,是接受还是拒绝,那基本就对了。就像我们期待孩子学业好,身体健康,找到好工作一样,我们也希望他的身体各项机能也能够正常,有健康的性生理,有符合主流社会的性价值观,还有健康的性交流能力。
性的发展平行于其他身体的发展,不是说到了青春期,来月经了才开始性的发展。胎儿在母体内,在形成眼睛、鼻子、耳朵、心脏等器官的时候,生殖器也在形成,支配生殖器的神经也在形成。所以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岁就开始摸生殖器,是不是性早熟啊?其实人家在胎儿时就开始了。女性胎儿也会有这样的行为,还有吃手指头。每个身体的发展都有这样的幼稚期,比如换牙很丑,父母不会觉得难堪,因为知道这是一个过程,但只要孩子出现性的行为就非常紧张焦虑。无知才会恐慌,了解了,你就会很坦然。
胡萍的故事
讲座结束,胡萍看似平静,其实内心五味杂陈。说起来,胡萍关于儿童性教育的历程起步就在成都,结果却是黯然退出。
曾经从成都黯然退出
胡萍是都江堰人,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后分配到昆明某医院任医师,后来又去学校任儿科学讲师。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刺激了胡萍——她的班上一个17岁女生怀孕后在一家小诊所堕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胡萍想不通,为什么她不求助父母?不求助老师?她还是一个学医的人,为什么不做好自我保护?为什么要去小诊所?这些问题让她备受折磨,她很想去探个究竟。
她联想起自己做母亲的经历,面对儿子提出的一些关于他怎么生出来的问题时的窘迫。胡萍知道,中国人在性方面的知识如荒原一般贫瘠。后来她辞职来到成都,儿子进入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她则在学校当了校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她再次感受到性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失和由此带来的危害。在当时校长的支持下,她开始开设性教育课堂。
胡萍清楚记得第一堂课的情形。她在纸上写了要讲的内容,可等她开了一个头,她准备的内容就进行不下去了,接下来的时间就被学生们一个一个的问题填满。胡萍感到孩子们其实早就在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没人没地方交流,孩子们憋了一肚子话想问想说。孩子们的需求更刺激了胡萍的研究,她一方面看书,又去华西医大学习心理学课程。
通过学习以及和学生的相处,这项研究持续了四年。2004年她的《成长与性》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媒体也开始了关注和报道。胡萍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体系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非议也持续不断,“小学生有必要开始性教育吗,是不是太早了?”家长和老师都有议论,支持她的校长也顶不住了,给了她一个选择,如果想留下来,就不能再搞性教育,不然只能走人。胡萍选择了离开。离开的代价是巨大的,当初签约,不仅儿子可以免费上中学,还分给她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条件是在学校要待够一定的年限,房子产权就转到胡萍名下。胡萍辞了职,在外面租房住。她对校长说,来的时候就不晓得有这些福利,大不了又回到原点。所幸,后来儿子自己考上了附中。
家长今天的开放让人欣慰
就在所有人觉得胡萍疯了的时候,她却因祸得福。她认识了中国巴学园的创始人李跃儿,两人教育理念相近,性情相投,李跃儿邀请她到巴学园做研究。2006年胡萍进入北京李跃儿巴学园,研究0-6岁儿童的性心理发展。2007年-2008年,胡萍在全国20个城市22座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在开展儿童性教育父母课堂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儿童性发展的相关资料,2009年出版《善解童贞》,终于完成了一个人从出生甚至在母体就开始的性发展的规律的探索和研究。
胡萍说,她的研究不是书本到书本的研究,而是有大量的样本,是用事实在说话。因为一些人质疑她搞的研究没有说服力,于是胡萍这两年除了在巴学园长期观察、研究,又自费去各个城市,演讲之外更重要的是收集样本,前前后后收集到2000多个样本,最后进行样本汇总、分类、研究、分析。结果一发布,没有人说话了,原来咱们孩子早期的性行为是普遍的正常现象,而不该被视为少数人的坏习惯。
胡萍说,在国外,100多年前弗洛伊德等大学者已经对人的早期性心理有了研究,只是还不那么细致,经过100年的发展,已融入教育领域,这些观念甚至处理应对人的早期性行为的方法已成欧美一些国家的人们接受和习以为常的做法,比如很小的幼儿会对大人的生殖器感兴趣,如果孩子有好奇和要求,国外的父母可以脱下衣服给孩子看,中国的父母肯定还做不到。比如把尿,国外就没有把尿,强迫孩子在几点钟非要把小便解出来,父母都晓得尊重孩子的规律。
情况在慢慢好转,很多家长开始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和需求。就像这次在成都的演讲,主办方说,如果是关于儿童学习方面的讲座,这个好组织,但一说是儿童性教育,无论家长还是赞助方都会犹豫。这一次,胡萍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到场的家长超过了200人,家长观念的开放让她觉得特别欣慰。
这种水到渠成,与胡萍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分不开。胡萍的书也卖了很多年,尤其有了网络,很多有这方面困惑的家长在网上结识、传播,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经历过被学校踢出去的经历,也经历过早期讲座只有几个人的情形,胡萍早已学会宠辱不惊。
记者采访时的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从事这个工作,肯定会接触到很多因为缺乏性知识而造成的悲剧。
胡萍(以下简称胡):是。我有时想我也不是上帝,管他的哦,能够帮到哪个算哪个,能做多少算多少。只有母亲能够真真切切地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我再努力,他跟他父母生活在一起得嘛。有容易改变的人,有不容易改变的人,有愿意改变的人,有不愿意改变的人,你肯定只能为愿意改变的人服务。万一你思想是封闭的,我都懒得劝你。
记:对你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了你独立研究人的身份。
胡:是,我不从属于任何机构,完全对个人负责,对个人的思想负责。我原来进过一些机构,文章被领导署上第一个名字,然后被拿去评职称。我不需要职称,因为职称对我没有用。退出,一概不参加。我的研究、发现已经远远超过博士后了。没有哪个像我这样,拿个摄像机一点点摄,一点点找,大家都是抄论文,你抄我的,我抄你的。他不对自己负责任,只对职称负责任。我就是对自己负责任,说的每一句话要有事实和依据,每一个思想都要坚持,不能人云亦云,只有保持独立才做得到。我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就不能被写第二个名字、第三个名字。
记:可在机构里才可能有研究经费。
胡:我不需要。有人喊我申请经费、项目,不要。这项目首先我一个人做不下来,我需要团队,有团队就要管理,我觉得不是我的长项,会浪费我的精力。我也做过美国的一个项目,有钱了,就开始大吃大喝,请领导耍,发礼品,发讲师费用的时候又说我们经费太少了。我听到鬼火冒。那个时候最辛苦,跑汶川西昌,坐汽车、火车,路非常难走。后来做完就再也不做了。也出了书,胡编乱造,还署了我的名字,我说不要署我名字,他们就是为了应付那个基金会。再也不跟任何机构合作。何必?生命那么有限,为啥要做些虚假的东西来浪费生命呢。我做我自己喜欢的东西,过得那么幸福,充满热情,为啥要做自己讨厌的事情?这不是自杀是啥子嘛。
记:那你研究需要经费了咋办?
胡:老公拨嘛,老公就是经费。老公说,做起耍,不高兴就算了。我们都这个心态。所以高兴了就肯定做得好,完全是自己的热情,自己想实现自己的想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8 13:07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