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庄村
山东省东明县陆圈镇下辖村
该位于东明县城东南15公里处,距陆圈镇政府南6.5公里处,东邻油寨,西临海庄公路,南面李乔庄,北倚宋庄村,是原胡庄乡政府驻地。
基本信息
该位于东明县城东南15公里处,距陆圈镇政府南6.5公里处,东邻油寨,西临海庄公路,南面李乔庄,北倚宋庄村,是原胡庄乡政府驻地。该行政村管辖刘堂、张庄、胡庄三个自然村,共有917户,2864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4446.5亩。该村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土壤属轻沙型,水利条件较好,设施齐全,所有耕地为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田。
胡庄自然村
胡庄村位于陆圈镇政府南6.5公里处,是原胡庄乡政府驻地,东邻油寨,北倚宋庄,南面张庄,西邻海庄公路。该村共有456户,1215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819亩,土质轻沙。
历史记载
据《胡氏碑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胡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胡庄,农历逢一有集,逢三、八成大集会,是胡庄片中心集贸市场。该村有胡、冯、邵、刘、杨五姓。其中胡姓最多,545户,1108人;冯氏1户,8人,迁入时间地点不详。邵姓,1户,43人,于1803年因亲戚关系从东明集镇邵寨迁入。刘姓,6户,27人,于1921年因受雇佣关系,从本县小井乡西五营迁入。杨姓,3户,10人,因受雇佣关系于1933年从小井乡西五营迁入。
胡庄自然村民国时期归河北省大名府(东明县)管辖,1949年至1952年归平原省东明县管辖,1953年至1963年归河南省管辖(1963年至今归属山东省管辖)。1955年至1956年春归胡庄乡初级社管辖,1956年春至1958年春归“红专四社”管辖。1958年夏至1961年归陆圈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至1963年归陆圈公社胡庄小公社管辖。1963年至1978年归陆圈公社胡庄工作片管辖。1978年至1984年归胡庄公社管辖。1984年至2001年属胡庄乡管辖。2001年至今归陆圈镇管辖。
1947年胡庄村设立国民党镇部,刘显熙任镇长,领导镇压革命,走反共道路,破坏我革命根据地的联络,杀害我党多名革命干部。于1948年被地方共产党武装消灭,击毙国民党镇部成员14人。
1762年,胡庄建成六角寨墙,寨墙周围挖有4米多深的濠沟,东西寨门是两层楼高的大门楼,南北两边寨墙上设有炮楼,内架有土炮,备有竹竿杆枪,还设有岗哨,防御设施坚固,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明朝(1438年)年间,该村出武举人两名,外号大虎头、二虎头,力大能托顶载重太平车,饭量顿餐斗米,使用的武器是120斤重的大钢刀。传说,大虎头、二虎头途中遇到一辆载重太平车,陷入到泥沟中,他二人扒到车下,喊着口号“一,二”,便把陷入泥沟中的太平车给顶推出来。他们二人用力时,有人发现二人长着牛脚,都说二人是牛转生的,所以力气特别大。他二人用过的两把120斤的钢刀,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收缴归公。
清朝光绪年间,该村出一名翰林,中翰林时已70多岁,被封到济宁嘉祥县任县令,死于途中。
该村神教文化历史悠久。1806年建奶奶神庙三间,正位奶奶神,偏位有二郎神、火神、南海大士、眼光奶奶、泰山奶奶关公等神位。解放后,破除迷信时村庙被扒掉。1991年,村民重新修建成三间红砖蓝瓦庙,重设了各神牌位。
1936年该村流行霍乱传染病,死亡30多口人;1967年该村流行痢疾传染病,党委政府急群众之所急,服务到门,提着暖水瓶送药到人,痢疾传染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以来,该村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的实际问题,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群众的健康有了保障。
解放前,该村土地高低不平,轻沙土壤,到处是白茫茫的盐碱滩,经济基础薄弱。小麦亩产不到百斤,玉米枯黄,长成了“甘蔗杆”,亩产百十斤,群众吃尽了靠天吃饭的苦头。村中逃荒要饭者成群结队,个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还有的人饿死在逃荒要饭的途中。
1949年解放以来,广大村民分到了土地,外出逃荒要饭的村民,返回家乡生产队集体耕种田地,生活有了好转。1961年至1965年,经过村民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开挖河沟,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小麦亩产达到300斤,红薯产量达到1800公斤,群众生活基本有了保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户村民都分到了几亩土地。当年小麦亩产达到了600斤,玉米亩产500斤,大豆亩产300斤,村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流落到山西、陕西、新疆等地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乡,种起了自己的责任田。他们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普遍使用了化肥、农药,推广优良品种,科技种田,农业生产迈上新的台阶。小麦亩产达到900多斤,玉米亩产800斤,棉花亩产籽棉200多斤,全村涌现了十七户万斤粮大户。1995年该村依托贾河水利优势,先后又开挖沟渠8条,4纵4横,修建桥涵闸13座,建扬水站3处,全村所有耕地全部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
1996年,在胡庄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该村村委会立足本村乡政府驻地这一实际情况,并依托交通优势,在村东、西两头马路两旁,建立了两处经济开发区。村民纷纷建起了100多间商品房,集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设建材、餐饮、服务、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批发门市部8处,电视、手机、三轮车、摩托车维修服务门市部7处。2006年又建起了高标准的商品超级市场,日营业额达1800多元。2006年3月,胡石方投资10万元建起了电子厂,加工电脑、手机专用线圈,年收入3万多元。2006年7月,胡向阳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塑料厂,利用收购废旧塑料加工提炼成塑料颗粒,年收入达5万多元。
个体经济有特色,花生加工上档次,从1983年开始,村委会根据本村剩余劳动力多,本地花生种植面积大的实际情况,组织群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花生粗加工(脱壳),家家户户忙花生采购、加工、销售,使用工具是自行车、地排车,加手工木器脱壳器,人均年收入300多元。1987年,全村购买电动脱壳机80多部,村民用农用机动三轮采购、销售花生,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300多元。1994年至1997年该村胡坤生、胡兆增等人购买大型花生脱壳机8部,村民驱车到河南固阳及河北等周边省市采购花生,回来后利用大型脱壳机搞花生粗加工。采购花生专业人员达320多人,专业脱壳人员达36人,胡向阳、胡景明、胡建礼、胡铁钢等成立了花生米收购、销售门市部16个,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千多元,花生脱壳专业户每户年收入2万多元,花生收购销售每处年收入3万多元,花生购销大户胡向阳把当地的花生米销售到北京、上海、青岛、济南、广西等大中城市,带动了本村个体经的快速发展,胡向阳被当地推崇为“经济能人”。
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交通及育人环境。2005年,胡庄村党支部书记胡会民带领村委会一班人,投资了18040元,修建了长1293米、面积7331平方米的柏油路面,动用土方8000余方,进一步改善了本村的交通条件。为改善本村小学教育环境,1999年,村党支部村委会投资68.285万元,新建教室达36间,建筑面积达647平方米,使用面积达1148平方米,修建围墙长358米,修建校门口石桥一座,新配置桌凳200多套,使本村小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全村共有大中专生34人,其中大专生26人,中专生6人,研究生2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30 01:15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