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宁(1916年2月11日—1997年12月26日),江苏宿迁人,理论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16年2月11日,胡宁出生于江苏宿迁。
1934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
1935年,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留校任助教。
1941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深造。
1943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3年—194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45年—1947年,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47年—194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8年—194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原子核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9年—1950年,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1997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1959年,任职于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4年—1996年,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7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胡宁早年致力于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对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S矩阵理论、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理论、高能多粒子产生理论和强相互作用理论等作了研究;60年代中期,与他人共同领导建立和发展了强子内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工作,并对有关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对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的大量新强子和新现象作了分析并对强子结构和强相互作用动力机理作了探讨。
截至1997年12月,胡宁编著的论著有《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理论》《场的量子理论》《电动力学》《层子模型里重子的分类》《引力场能量密度的恒正性问题》《层子模型里介子的波函数和能级》《层子模型里介子的分类》等。
人才培养
胡宁撰写了《
电动力学》《
场的量子理论》等著作,是中国国内最早的教材之一。
胡宁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讲授《理论物理》《电动力学》《研究场论》《粒子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课程。
胡宁一生培养了二十多位研究生,其中包括多位为对中国国防和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院士和学者,如光物理学家
杨国桢院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刘连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马中骐,核物理学家于敏院士,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
关洪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胡宁的父亲是胡宗善。
胡宁的妻子是关娴,两人育有胡滨(女)、胡波(子)两个子女。
胡宁兴趣广泛,喜欢动手制作或修理一些小东西。他对运动也是非常喜欢的,年轻时滑过雪,后来就常常夏天游泳冬天溜冰。另外他对于京剧和古典音乐都是比较爱好的。还喜爱绘画、诗词。例如,《浣溪沙仄韵·桂林盛会》词:“桥跨青罗上翠岫,城拥碧玉入烟柳,人间痛饮桂花酒。秋锁漓江九月九,哲人盛会未前有,微观在握推牛斗。”
人物评价
“胡宁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是中国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理论物理学家
赵光达院士评)
“胡宁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真正学者风范的榜样。”(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
“胡宁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是中国开辟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一。”(《
现代物理知识》评)
人物纪念
2007年12月8日,胡宁铜像落成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
为纪念胡宁,支持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的教育事业,胡宁的亲属和
苏肇冰、
赵光达等共同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并设立“胡宁奖学金”。
值此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4月出版发行人物传记《胡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