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肥,病证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指小儿生下遍身肌肉肥厚,肉色通红,满月以后,渐渐消瘦,白睛粉红色,五心热,大便难,时时吐涎。
病因病机
由于胎中感受产母胃热所致。
母体在孕期的时候营养过剩,特别是油腻性食物的摄入过多,造成胎儿脂肪合成增加、蓄积储存于脂肪细胞中引起肥胖。其他可能的病因,如母亲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遗传因素也可以导致胎儿的肥胖。
临床表现
胎儿在分娩后,可见遍身肌肉肥厚,肉色通红,满月以后,渐渐消瘦,白睛粉红色,五心热,便难,时时吐涎。由于其脂肪组织增多,胃、肠道平滑肌发育相对欠完善,使溢乳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溢乳的程度也相应的加重。
辨证施治
证候:胎儿在分娩后,可见遍身肌肉肥厚,肉色通红,满月以后,渐渐消瘦,白睛粉红色,五心热,便难,时时吐涎。治则:清泄热毒。方药:取乌梢蛇肉(酒浸焙)、白矾、青黛(淘净)、射干、天麻、蝎尾、朱砂,研细末,加桃枝(剪断),水煎汤,待温浴身,浴背部。
预防护理
1.预防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肥甘厚腻和辛热之物。不可滥用药物。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2.护理
(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2)注意观察胎肥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