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镜
医疗器械
胆道镜是为胰胆管的内窥镜检查和内窥镜手术设计的一种医用光学内窥镜。
发展历史
1923年,Bakes发明了类似喉镜样“胆道镜”,被公认为胆道镜的最早形式。
1930年,Barlet由胆囊痿道插入膀胱镜窥视胆囊成功。
1941年,McLver发表了与WappLer共同设计的硬性胆道镜,但此镜只能观察不能治疗,故未能被后人重视,如图1所示。
1965年,美国医生Shore与ACMI公司成功研制了光导纤维胆道镜,即软性胆道镜,如图2所示。
中国纤维胆道镜技术始于1978年,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者居上,发明了著名的“彗星征”,在病例数量和技术水平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胆道镜的结构
胆道镜通常由物镜系统、光学传像系统、目镜系统构成。它通过自然孔道进入人体内,用于成像和诊断。
纤维胆道镜主要由纤维胆道镜镜身和冷光源组成,借助连接器将镜身连接到光源上,构成一套功能齐全的纤维胆道镜检査和治疗系统。为了满足各种检查和治疗的需要,通常配有多种附件,主要有取石网、活检钳、细胞刷、冲洗导管、照相机、电视录像观察系统等。
纤维胆道镜镜身由硬质和软质二部分构成。硬质部分包括目镜和方向控制钮,其中目镜能自由调节焦距,目镜下方的控制钮可调节控制软质部分前端可弯曲部分的角度和方向。软质部分主要为导光系统,软质部分由2条光源束孔、1个物镜、1~2个管腔通道组成,外有合成树脂橡胶包裹,前端为可弯曲部分,如图3所示。
胆道镜的结构分类
1. 硬性胆道镜:只能用于手术中胆道镜检查和治疗。
2. 软性胆道镜(纤维胆道镜):可用于术中、术后和经皮经肝胆道镜检査和治疗。
3. 经口纤维胆道镜:可用于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经口直接进入胆道进行检查和治疗。
胆道镜的技术应用分类
1. 术中胆道镜:指手术切开胆总管,经胆总管切口插入胆道镜进行检查和治疗。
2. 术后胆道镜:指胆道手术后通过T管窦道或胆管空肠吻合术后空肠盲袢窦道及胆囊造痿术后窦道而进入胆道进行检查和治疗。
3. 经皮经肝胆道镜(术前胆道镜):指非手术方法先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然后再行窦道扩张术,待窦道被扩张至能容纳纤维胆道镜进入胆道时,再行纤维胆道镜检査和治疗。
4. 经口胆道镜
胆道镜诊治适应证
1. 肝内外胆管结石。
2. 胆管狭窄或胆肠吻合口狭窄。
3. 胆道占位性病变。
4. 胆道畸形。
5. 胆道内蛔虫及异物。
6.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胆道镜诊治慎用症
1. 术后时间短,在胆道引流管周围未形成牢固窦道者。
2. 肝硬化腹水、明显低蛋白血症者。
3. 有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
4. 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5. 长期应用激素者。
6. 严重糖尿病者。
7. 重度营养不良者。
胆道镜诊治并发症
胆道镜诊治主要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胆道出血、窦道损伤等。其中感染与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操作时间过长、操作过程中胆道压力过高、术后T管引流不畅等因素相关;出血与病人凝血功能障碍、碎石不当、扩张撕裂、暴力取石等因素相关;窦道损伤与窦道愈合不良、盲目进镜、暴力取石、盲目置管等因素相关。
建议选择恰当诊治时机、预防性应用药物、控制手术时间、保持视野清晰、注意胆道压力、避免暴力或盲目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等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术后胆道镜诊治时机
建议开腹手术后至少6周才可行胆道镜诊治,腹腔镜手术后至少8周才可行胆道镜诊治。高龄(≥70岁)、营养不良、严重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等的病人如行胆道镜诊治,须手术后至少12周才可进行。
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明显异常者,应尽量予以纠正后再酌情行胆道镜检查。急需行胆道镜诊治的病人可权衡利弊后酌情提前。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2 10:27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胆道镜的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