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膨结线虫
寄生线虫
肾膨结线虫Dioctophyma renale(Goeze,1782)Stiles,1901是一种大型寄生线虫,俗称巨肾虫 (The giant kidney worm)。本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寄生于犬、水貂褐家鼠等20多种动物的肾脏腹腔内,偶可感染人体,引起肾膨结线虫病(dioctophymiasis renale)。
形态与生活史
形态:
成虫(图15-27)圆柱形,活时呈血红色,体表具横纹,虫体两侧各有一行乳突,口孔位于顶端,其周围有两圈乳突。雄虫长14-45cm,宽0.4-0.6cm,尾端有钟形无肋的交合伞,交合刺1根;雌虫长20-100cm,宽0.5-1.2cm,阴门开口于体前食道之后的腹面中线上,肛门位于尾端。寄生在人体的虫体发育较差,其大小,雄虫为9.8-10.3×0.12-0.18cm, 雌虫为16-22×0.21-0.28cm。
虫卵呈椭圆形,棕黄色。内含一个细胞的,大小为30.2-80.6µm×41.6-46.8µm(平均为75.8µm×44.3µm);内含两个细胞的,为30.2-83.2µm×40.3-46.8µm (平均为76.4µm×42.2µm)。但后者较前者稍长且窄,卵壳厚,表面有许多小的凹陷。不同宿主的虫体及虫卵的大小略有差别。犬的虫体和虫卵比人和其它动物的大。
肾膨结线虫的发育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所知只有正蚓科(Lumbriculidae)的多变正蚓(Lumbriculus vargiatus)才是它的中间宿主。而其感染卵在Cambarinocola属蚯蚓体内只能孵化出第一期蚴,发育不到第二期蚴便死去,但在多变正蚓体内孵化为第一期蚴后,进而发育至第二、第三期蚴,第三期蚴是感染性蚴。终末宿主采食了含第三期蚴的蚯蚓便遭感染,发育为成虫。至于湖蛙、淡水鱼类并不是本虫发育所必需的第二中间宿主,而是它的转续宿主
因此,食肉动物感染肾膨结线虫主要是由于吞食含第三期蚴转续宿主鱼类所致,草食动物是因采食含有第三期蚴的中间宿主蚯蚓引起的,而人和猪的感染可能是上述两种感染方式兼而有之。
终末宿主吞食含有第三期蚴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而受感染,在其体内第三期蚴先钻入胃黏膜,在此,至少停留5天,然后移行至肝脏,在肝实质内进一步发育,约需50天再移行至腹腔,后直接钻入犬肾脏,约需138天发育为成虫。
人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该虫第三期幼虫的蛙或鱼类或吞食了生水中的、水生植物上的寡毛类环节动物而获感染。幼虫进入人体消化道后,穿过肠壁随血流移行至肾盂发育为成虫,并产卵。虫体亦可在膀胱、卵巢、子宫、肝脏、腹腔等部位寄生。
致病
肾膨结线虫通常寄生于终宿主肾脏中,导致肾脏显著增大,约70%的感染者在肾盂背部有骨质板形成,骨质板边缘有透明软骨样物,大多数肾小球和肾盂粘膜乳头变性。肾盂腔中有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或有脓液。病变后期,感染肾萎缩,未感染肾因代偿而肥大。由于虫卵表面的粘稠物易凝成块,加上虫体死亡后残存的表皮,可形成结石的核心。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腰痛、肾绞痛、反复血尿、尿频,可并发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功能障碍等。亦可见尿中排出活的或死的、甚至残缺不全的虫体。当虫自尿道逸出时可引起尿路阻塞、亦有急性尿中毒症状。
除肾脏外,本虫也可寄生于腹腔,偶可寄生于肝脏、卵巢、子宫、乳腺和膀胱。
诊断与防治
【诊断】 从尿液中发现虫体或查见虫卵是确诊本病的依据。但若虫体寄生于泌尿系统以外的部位,或只有雄虫感染的病例则无法查出虫卵。尿道造影、B超或CT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
【流行与防治】 人体肾膨结线虫病病例发现不多,国外报道17例,我国共报道11例,患者尿中均有虫体排出,少者为一条,多者达11条,排出的虫体活、死和残缺不全者均有。勿食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蛙、生水和生菜可预防本病。阿苯达唑和噻嘧啶可治疗本病,但需反复多个疗程用药。虫体寄生在肾盂者,行肾盂切开取虫为最可靠的治疗办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1 22:35
目录
概述
形态与生活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