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
蛋白水解酶
肾素(Renin),也被称为血管紧张素原酶,是肾小球旁器(也称球旁复合体)的球旁颗粒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成部分。肾素最早于1898年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生理学教授RobertTigerstedt发现、描述并命名。肾素为肾小球旁细胞所分泌,其分泌量受肾小动脉压及流经致密斑原尿中的钠量等因素所影响。肾素作用于血浆内的血管紧张素原,产生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小动脉血管收缩,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醛固酮。
简介
肾素(renin)是肾小球旁器(也称球旁复合体)的球旁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
肾素经肾静脉进入血液,能催化肝脏分泌进入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在α2球蛋白中)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Ⅰ(10肽),和增加醛固酮的生成。增加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血液和肺组织中的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Ⅰ降解为血管紧张素Ⅱ(8肽),后者可被氨基肽酶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Ⅲ(7肽)。这三种血管紧张素均有生物活性,其中血管紧张素Ⅱ、Ⅲ的生物活性较强,而后者在血中的浓度较低,故以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活性最强。血管紧张素原和转换酶等经常存在于血浆中,肾素的释放是决定血浆中血管紧张素浓度的关键性条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是一个相连的作用系统,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释放受多方面因素的调节,当动脉血压降低,循环血量减少时,交感神经兴奋,致密斑感受器兴奋,入球小动脉的血压和血流量均减少,对入球小动脉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管壁的牵张感受器,促进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随肾血流量减少而减少,流过致密斑的钠离子浓度减少,致密斑被激活,转而促进球旁细胞释放肾素。球旁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肾素释放。
结构
肾素前体由40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分别包含20和46个氨基酸的前/后片断。成熟的肾素包含34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7kD。
分泌
肾素由肾脏球旁器的颗粒细胞经以下刺激分泌:
血压下降肾单位超滤液(原尿)中氯化钠浓度下降交感神经兴奋
人的肾素分泌有至少两条细胞途径:分泌肾素原的结构途径和分泌成熟肾素的经调解途径。
功能
肾素通过剪切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能进一步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剪切成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II能够高效地收缩血管,增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并最终升高血压。
分泌肾素的颗粒细胞接受致密斑(maculadensa)细胞分泌的前列腺素刺激。而致密斑能通过血管内的牵张感受器感知远端小管流量下降,也能接受神经刺激(主要通过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致密斑的远端小管流量下降反映了肾滤过压的降低。而肾素的主要功能即是通过最终升高血压来维持肾滤过压。
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英语:renin-angiotensin system,简称为RAS)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是一个激素系统。当大量失血或血压下降时,这个系统会被启动,用以协助调节体内的长期血压与细胞外液量(体液平衡)。
当血压降低时,肾脏分泌肾素。肾素催化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产生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基本没有生物学活性,而是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mzyme, ACE)剪切C-末端两个氨基酸残基而形成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具有高效的收缩血管作用,从而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II也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进肾脏对水和钠离子的重吸收,继而增加体液容量,升高血压。
在临床医疗中的意义
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产生高血压的原因之一。下面几类药物可用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3.肾素抑制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1 17:2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