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筋膜
肾筋膜
位于肾脂肪囊外面,是包被肾上腺和肾外围的结缔组织膜。由此膜发出小梁穿入脂肪囊与纤维膜相连,有固定肾的作用。位于肾前后的筋膜分别称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二者在肾上腺的上方和肾外缘处相互愈着,在肾的下方相互分离,分别与腹膜下组织和髂筋膜相移行,其间有输尿管通过。
一、概述
1.由腹膜下筋膜形成,有人认为是腹横筋膜的延续。它包在肾脂肪囊外,分为两层:前层称肾前筋膜,内侧变薄,经肾血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方与对侧者相续连;后层称肾后筋膜,与腰肌筋膜愈着,内侧经肾蒂后方附着于脊柱。肾前、后筋膜在肾上腺上方相愈合,与膈下筋膜相连;在肾外侧亦互相愈着;在肾的下方彼此分开,有输尿管等通过。
2.肾被膜之一,位于肾的最外层。由腹膜外组织移行而来,它形成一囊包裹肾、肾上腺以及围绕二者的脂肪组织。自囊发出小束,穿过脂肪至肾纤维膜。此膜对肾有支持和固定作用。如果肾筋膜不健全或损伤,肾的位置可因重力关系向下移位,形成肾下垂。
二、游走肾
1.游走肾又称“游动肾”。由于肾的固定装置发育不良,肾蒂过长,而使肾脏能在腹膜后间隙内自动活动者,称为游走肾。多见于右侧,但也可为两侧性。临床上多无症状,但也可出现腰酸背痛、肾区叩痛、牵拉痛、甚至绞痛等症状,严重时沿输尿管放射。行走、久立、久坐或劳累可诱发症状使之加剧。在月经或便秘时疼痛也加重,并偶尔出现血尿。
2.肾脏左右、上下活动度增大,超过正常范围,称为游走肾。由于肾脏活动范围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输尿管折曲和肾盂积水。X线表现:①立位与仰卧位平片比较,肾影的上下活动范围超过一个椎体,并有左右移位。②静脉尿路造影时,肾盂肾盏有不同程度的积水,肾与输尿管交界处折曲,立位与仰卧位平片比较,肾的活动度特别大。
三、肾下垂
肾下垂是指直立时,双侧肾脏下降大于4cm。多数发生于20~40岁女性及瘦长体型者。右侧多于左侧。主要表现为腰痛、劳动及行走时加剧,平卧后消失。肾蒂扭转时,发生Dietl危象,即肾绞痛、恶心、呕吐、脉快甚至高血压、血尿等。肾下垂有时导致腹腔神经紊乱,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应与腹部包块鉴别。X线及超声有助诊断。一般不须治疗。严重者行肾悬吊固定术。
肾过度向下移动而产生的临床症状。由于腹膜后脂肪组织过少,腹壁松弛或肾窝过浅,均可使肾在站立时向下移动,其移动超过一个椎体厚度时为肾下垂。移动度过大且能左右移动者为游走肾。常伴有胃或全内脏下垂。多见于体高,消瘦和多产妇女。以右侧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或有腰痛或上腹部包块。极少数患者出现肾绞痛。立位和卧位尿路造影根据肾移位程度可以确诊。有症状者可通过腹肌锻炼,提高体重或用腹带等非手术治疗。严重者须行肾固定术。
由于肾筋膜前后两层在下方愈合不牢固,故不能很好地固定肾,所以肾脏会向下异常游走。当直立时,其下降可能超过3cm。当肾脏向下游走时,肾上腺仍停留在原位置上,这是因为肾上腺位于独立的筋膜间隔内并且与膈紧密粘着。肾下垂(肾向下游走)与异位肾(肾先天性错位)是有区别的:前者输尿管长度正常,但由于肾与膀胱的距离短,故松散地盘绕或扭转。输尿管扭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牵拉肾血管常会引起肾区的间歇性疼痛,平卧位疼痛可缓解。肾脏下方在腰区缺乏支撑是肾移植术将肾置于大骨盆腔髂窝内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该处有可被利用的大血管而且距膀胱近便于与膀胱相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2:03
目录
概述
一、概述
二、游走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