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毒蛾
毒蛾科肾毒蛾属昆虫
豆毒蛾,Cifuna locuples Walker,毒蛾科肾毒蛾属的一种昆虫。寄主柳、榆、茶、荷花、月季、紫藤等。幼虫群集为害,咀食叶片成孔洞、缺刻,降低观赏效果。
分布与危害
幼虫群集为害,咀食叶片成孔洞、缺刻,降低观赏效果。
形态特征
成虫
黄褐色至暗褐色,雄虫触角羽状,前翅有两条深褐色横纹带,带纹之间有一个肾形斑。雌虫触角短栉齿状,前翅的褐色纹带较宽。
半球形,淡青绿色。
幼虫
黑色全身有毛,在身体前后两端和腹部前几节有成束的长毛,特别在腹部前两节的毛束向两侧平伸,黑色,像飞机的两翼,故有“飞机刺毛虫”之称。在腹部,第六、第七节背面和其他毒蛾幼虫一样,各有一个黄褐色圆形的反缩腺。
红褐色,背面有长毛。
生活习性
室内条件下该虫一年发生2~3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期总食叶量6789.35mm~2,总取食量11张。室温在24℃时,完成一世代需要67.42d。其中卵期6d,幼虫期47.5d,预蛹期为1d,蛹期为9.25d和成虫(产卵前期)3.67d。雌雄成虫性比为1:1.29。室内卵平均孵化率为89.5%。越冬幼虫过冷却点-5.25至-6.78℃,结冰温度为-3.57至-4.65℃。
群中分布
不确定,在延河流域,一年又发生3代。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3代,幼虫越冬;翌年4月羽化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成块状,每块有卵50~200粒;初幼虫有群集性,稍大后即分散危害;老熟幼虫在叶背吐丝结茧化;幼虫体外长毛均有毒,能引起人体皮炎、斑疹等。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低矮观赏植物、花卉上,结合养护管理摘除卵块及初孵尚群集的幼虫。还可束草把诱集下树的幼虫。 2.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保护天敌昆虫。喷施微生物制剂,可用每克或每毫升含孢子100108以上的青虫菌制剂500~1000倍液在幼虫期喷雾。 4.药剂防治。用50%杀螟松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10mg/kg灭幼脲1号,防治幼虫。在树体高,虫口密度大时,可用触杀性很强的农药如菊酯农药涂刷树干,毒杀下树的幼虫。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4 22:15
目录
概述
分布与危害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