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牛草
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植物
肥牛草(Primulina hedyotidea (Chun) Yin Z. Wang)是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长根状茎。叶均基生,具柄或近无柄;叶片干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常镰状弯曲,两端渐狭,边缘全缘,两面密被短伏毛,中脉宽,叶柄扁,每花序有多数花;苞片对生,狭椭圆形,被柔毛。花萼宽钟状,裂片正三角形,顶端尖锐。花冠紫色,近高脚碟状,外面被短柔毛;筒细筒状,上部稍变粗,雄蕊稍伸出花冠,分生,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狭披针状线形,在基部之上稍膝状弯曲,基部有疏柔毛,无毛;丝形,花盘杯状,子房、花柱被短柔毛,柱头二裂。蒴果密被短柔毛。9-10月开花。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长根状茎。叶均基生,具柄或近无柄;叶片干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6.5-10厘米,宽0.9-2.4厘米,常镰状弯曲,两端渐狭,边缘全缘,两面密被短伏毛,中脉宽,侧脉每侧3-4条;叶柄扁,长达2厘米,宽3-6毫米。
花序2-3条,3-4回分枝,每花序有多数花;花序梗长13-18厘米;苞片对生,狭椭圆形,长3-4毫米,被柔毛。花萼宽钟状,长约1.5毫米,外面被极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正三角形,宽约1毫米,顶端尖锐。花冠紫色,近高脚碟状,长12-14毫米,外面被短柔毛;筒细筒状,长约7毫米,上部稍变粗,口部粗约4毫米;上唇长约2.5毫米,下唇长约6毫米。雄蕊稍伸出花冠,分生,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狭披针状线形,长约6毫米,在基部之上稍膝状弯曲,基部有疏柔毛,花药长约2毫米,无毛;退化雄蕊2,丝形,长约4毫米。花盘杯状,高约0.5毫米。雌蕊长约10毫米,子房长约6毫米,密被短柔毛,花柱长约3毫米,被短柔毛,柱头二裂。蒴果长2-3厘米,宽2毫米,密被短柔毛。花期9-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广西西南部龙州及宁明下石一带。生长在海拔约160米的石灰岩山阴处石上或陡崖上。四川成都、渠县、德阳、乐山等地有种植。适生范围广,适应性强,具有耐热、耐旱、耐寒等优良特性。在零下2℃以上可安全越冬。
生长习性
肥牛草生长迅速,年生长期长达10个月,萌发力强,肥牛草宿根性好,栽1年可连续收割6-7年。
栽培技术
肥牛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在热带与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地方栽培。
它对立地条件的要求是:海拔≤1500米;光照:日照时间≥100天;年平气温≥15℃,无霜期300天左右。在微霜情况下可安全越冬,但不耐冰冻;降水≥800毫米;灌溉:苗期需适时浇水。长大后抗旱力强,但在排水不良地方生长不好;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块上生长极佳;肥料:以农家肥为好。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
肥牛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14:1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