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手术或外伤痊愈后留在原位下的浮起,红肿的痕迹就称为肥厚性疤痕。不当的治疗是引起肥厚性疤痕常见的原因之一。不当的治疗包括:1.在伤口上涂抹不明药物,2.过度的清创
形成原因
不当的治疗是引起肥厚性疤痕常见的原因之一。不当的治疗包括:1.在伤口上涂抹不明药物,2.过度的清创。在伤口上涂抹不明药物,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或
接触性皮肤炎,延长愈合时间。真皮层是不会再生,肥厚性疤痕和残存的真皮厚度有关。残存的真皮越薄,越容易产生肥厚性疤痕。由于手术刀的厚度,在实施清创手术时,不但会把坏死的组织切除,往往也会牺牲部份的真皮。因此,不当的清创手术会导致疤痕肥厚,尤其是在清创手术后,没有立即给予伤口缝合或皮肤移植。
肥厚性疤痕常发生细菌性脓包或反复破皮导致新的伤口。我们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药膏在伤口上杀菌,因为,实验证明大部份涂抹在伤口上的杀菌药膏,都会延缓表皮细胞增生,直接影响伤口愈合,间接造成肥厚性疤痕。
治疗方式
(1)伤口重新处理缝合
(2)疤痕内注射法
(3)外用药品或硅胶片
(4)压力治疗法
(5)激光治疗
主要区别
肥厚性疤痕是表皮受伤后,过度修补的纤维组织所形成突出的疤痕。当突出的纤维组织局限于原受伤的部位时称为肥厚性疤痕,如果超越了原受伤的部位,形成像螃蟹脚一样的足状伸出物,则称为蟹足肿。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肿通常是红色或是暗红的颜色。
这两种疤痕,很少在老人及婴儿身上出现,最常出现青春期至三十岁左右,男女发生率相同。依据国外研究显示,血型为A型的人较易产生这种疤痕;在人种上,黑人也有较高的发生率。
此病的真正原因不明,只能解释为一种特殊体质。有这种体质的人,如果皮肤有烫伤、烧伤、割伤、撕裂伤、擦伤、施打疫苗后、
皮肤感染、毛囊炎或是长痘痘后、手术后的伤口,在愈合后都可能变成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肿。尤其受伤在皮肤张力较大的区域,例如胸口、肩膀及手臂、颈部、耳垂、下巴、两颚、上背部等,这些部位也是蟹足肿的好发部位。尤其受伤较严重时,或是没有适当、实时的医疗时,特别容易有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肿的形成。
一般而言,肥厚性疤痕在六个月内可能会自然消褪(变平)的现象,但是蟹足肿通常不会自然消褪,还可能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肥厚性疤痕及
蟹足肿除了美观上的问题外,还常常会合并有瘙痒或是疼痛的症状。
在治疗方面,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局部注射类固醇,此发可以有效的改善瘙痒或是疼痛的症状,并可抑制疤痕长大。每个月注射一次,在数次的治疗后,可以有效的使病灶变平,但是病灶的面积不会缩小,对于疤痕合并的红色或是暗红色的颜色,也没有疗效。
其它的治疗方式包括有,硅胶贴片、涂抹硅胶凝胶、冷冻治疗、局部注射干扰素、局部涂抹A酸药膏、染料雷射治疗及穿着弹性衣等。其中硅胶贴片及涂抹硅胶凝胶治疗,因为不痛及非侵袭性,所以特别适合小孩或是害怕注射疼痛的成人。如果想以手术切除治疗,必须配合术后的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否则通常只会让蟹足肿「肿」得更大。所以对于大多数的蟹足肿而言,都不建议采用手术治疗。染料雷射治疗,对于蟹足肿红色的消退效果很好,对于减少蟹足肿的体积(使得蟹足肿变平),减轻瘙痒的症状也有帮助。
预防胜于治疗,所以如果自己有易形成疤痕的体质,最好避免穿耳洞,积极的治疗容易形成蟹足肿部位(例如胸口、上背部、肩膀、下巴、下颚等)的青春痘,或是毛囊炎等
皮肤感染,及避免在上述部位进行手术。如果有手术的必须性,可考虑在切口处注射类固醇,可以减少疤痕发生的机率。
检测
肥厚性疤痕增厚期、成熟期成纤维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指数分别为6.60±4.43和8.90±6.01,成熟期分别为25.60±5.70和26.60±6.02,两期同种细胞间相比,凋亡阳性细胞指数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增厚期ICE阳性表达率较成熟期显著降低(P<0.01),而Bcl—2阳性率却显著高于成熟期组(P<0.01)。结论 细胞凋亡减少可能与肥厚性疤痕的形成有关,ICE和Bcl—2可能参与了肥厚性疤痕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