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尖锐湿疣是感染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增生性疣状赘生物。主要通过性接触而发生肛门生殖器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淋病,占第二位,肛周发病约占总发病例数的1/4以上。
病因
本病主要由于长期肛门部皮肤不洁或分泌物刺激、摩擦而引起皮肤慢性炎症性损害,继而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所致。该类病毒在人体潮湿温热部位容易生长繁殖。所以肛门生殖器部位是最常见发病部位。人类乳头瘤病毒的主要传染途径是性接触传染,在与尖锐湿疣患者性接触后约2/3的人会被感染,也可能因接触尖锐湿疣患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物而间接感染。免疫力低下或长期的肛周疾病(如肛周瘙痒)降低了局部皮肤的屏障作用,更容易感染该病毒。调查表明,肛门瘙痒、公共浴池的公用毛巾、不安全的性接触、肛周疾病可能是发病的促进因素。
临床表现
尖锐湿疣感染后潜伏期为1~6个月,约2/3的患者3个月内与肛门
生殖器疣患者有接触史。HPV感染后,无临床表现者可多达90%,可能是亚临床型、潜伏状态,也可能终生不发病。发病部位多在肛管黏膜于皮肤交界处、肛门边缘及外阴部。初起时,可呈微小淡红色、暗红色或污灰色乳头状隆起,表面常颗粒状或粗糙不平,形如帽针头或花蕊状,逐渐增多增大,并可融合成片或相互重叠生长,可呈菜花状、鸡冠状或巨大团块,其根部常有蒂。如果继发感染或疣体内供血不足可有脱落、糜烂和溃疡形成。初起时可无明显不适,随着疣体增大可出现局部瘙痒(常夜间加重)、压迫感、轻微刺痛,肛管内发病者可有里急后重感,或便鲜血。表面若溃烂则渗出混浊浆液,带有恶臭。长期不及时治疗,可癌变。
检查
1.病理组织学检查
可见棘层细胞组织高度肥厚,成乳头瘤样增生,上皮脚延长,有大量核分裂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化。电镜下可见嗜碱性细胞的胞核中有病毒颗粒。可辅助明确诊断及与癌变、肛门皮肤结核等鉴别。
2.醋酸白试验
以5%醋酸溶液涂于会阴及肛门周围皮肤,3~5分钟后即可在HPV感染区域出现有光泽、均匀一致、界限清楚的变白区,用放大镜观察更为明显。但局部若有炎症,也可发白而出现假阳性。
3.梅毒血清检查
尖锐湿疣为阴性,扁平湿疣则呈阳性,可供鉴别。
4.阴道内镜检查
(1)最常见为扁平疣状,多发性,表面呈白色,颗粒状。
(2)菜花样上皮增生,表面粗糙,有指状突起,表面有很多毛细血管。
(3)穗状,呈白色,表面粗糙不平。
(4)湿疣宫颈阴道炎,黏膜表面可见许多粗糙面或菜花状湿疣。
5.肛门直肠镜检查
齿线上下和直肠末端,可见淡红色乳头状或菜花状柔软赘生物,质脆,触之易出血。
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初发较小者,可用腐蚀剂,如苯酚、足叶草酯、足叶草毒素、三氯乙酸、二氯乙酸、氟尿嘧啶霜等外抹患处,可促使疣体脱落,涂药时注意保护周围的正常皮肤与黏膜。亦可通过中医药辨证论治,用中药煎煮后熏洗患处。
2.物理疗法
小而分散的湿疣,可用低温液氮冷冻、光动力、电灼、激光、微波、β-射线治疗、电离子治疗机等物理手段破坏病灶组织,使其脱落。其中,光动力是通过光敏剂选择性地富集于病灶,通过纳米光照射,光敏剂吸收后则可较精准的作用于病灶,损伤也更小。
3.免疫治疗
包括自体免疫法、抗病毒药、干扰素和转移因子等。其中,自体免疫法是通过将感染组织里的HPV病毒灭活,提取后注射于患者自身上,从而产生免疫力。免疫治疗常综合其他治法一起应用,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者。
4.手术治疗
(1)结扎法 对单个疣赘,其基底较小也可用结扎疗法,数日后疣赘可自行脱落,然后外用玉红膏,促使伤口愈合。
(2)切除法 对于单发、面积小的湿疣,或湿疣堆积成团、基底较大者,可用手术切除,切除深度最好到真皮层。侵犯肛管全周的湿疣可一次性切除,切口之间应尽量保留正常皮桥,若切除组织较大,可选择合适皮瓣游离至齿线处缝合,以防术后肛管狭窄,还可离断内括约肌。
预后
1.尖锐湿疣最棘手的是复发,约有25%的患者会不同程度的复发,目前认为复发与潜伏感染的再活动有关。
2.本病与皮肤肿瘤有相关性,据统计,HPV6、11、16、18易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
预防
1.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后应注意有无复发,出现新皮疹时及时治疗。
2.避免不洁性接触。与性伴侣同期检查,以防互相感染。肛周疣在未治愈前避免性生活,尤其是肛交。
3.公共浴室的公共毛巾消毒要彻底,公共厕所要使用一次性纸巾隔离。患者就诊时,大夫检查必须使用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内窥器、一次性拭子,患者一人一坐垫,避免患者间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参考资料
[1]连石.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和治疗[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8,04:187-188.
[2]刘永梅,张平,王少春.肛门部位尖锐湿疣的感染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31:139-140.
[3]金虎.现代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73-374.
[4]李春雨.肛肠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81-182.
[5]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9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