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铁肩,1947年生,男,湖南涟源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
教授,政治学、历史学学科
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科
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党建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政治学会理事。
个人经历
1969-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卫戌区警卫第一师当兵;1975-1978年,在家乡务农、从教(初中)、务工(
建筑工人),是确确实实的工农兵;1978-2000年,考入
湘潭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执教。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现代史、政治思想史专家彭明先生,获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调入中南大学,工作至今。在大学从教已28年,1996年晋升为教授,开设《党建理论与党的建设》、《中国政党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等课程。1994年开始指导硕士生,现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博士生,已培养研究生17届40余名。
科研成果
学术成果
从事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政党理论及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等的研究。先后主持湖南省政府、湖南省教委课题3项,参与国家课题1项、湖南省政府课题4项、校级课题3项;出版个人专著有:
《工人阶级政党论》、《领袖心中的上帝-毛泽东的人民观》、《孙中山政党思想研究》、《彭德怀和他的父老乡亲》、《彭德怀军事思想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社会思想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合撰专著及参编教材等11部,
在《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求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广州大学学报》、《湖南日报》、民革中央《团结》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CSSCI索引6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全文复印12篇,新华文摘论点1篇录目2篇。著作《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湘籍师友》、论文《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观》获湖南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优秀奖2项,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农村税费政策》获全国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张静如基金奖一项,还获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获校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还有两篇论文分获省党史学会优秀奖、省社科联三等奖。专著《工人阶级政党论》、《领袖心中的上帝》《孙中山政党思想研究》《彭德怀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邓小平社会思想研究》及一些论文曾得到学界的好评。
主要著作介绍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肖铁肩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以理论发展的历史为经,以党的建设的实际为纬,从理论到实践,从党的建设某一领域到党的综合性建设,从社会条件到时代背景,对现实生活中党建的部分敏感问题、焦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
(2)《毛泽东邓小平社会思想研究》(肖铁肩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思想进行了研究,包括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阶级的理论;关于中国社会变迁、发展阶段及其目标的理论;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活动和思想等内容。
(3)《彭德怀和他的父老乡亲》(肖铁肩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彭德怀与毛泽东同为湖南湘潭人。他的家乡乌石离韶山仅数十公里。彭德怀从小在这里砍柴、放牛,当学徒,做窑工,练就了钢筋铁骨,目睹旧社会的黑暗,听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在心里埋下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他的两个弟弟在家乡开展革命工作,被反动派残酷杀害,血染故土;原配妻子和侄儿、侄女被反动派追杀,四处躲藏。解放后,他曾两次回故乡调查研究,于是产生了庐山的争论和“八万言书”。多次遭难,父老乡亲予以无私援助和真诚慰藉;伟人长逝,家乡人民永远缅怀和追思。本书通过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以生动笔调再现一代将领的故事和历史。
出版图书
教学课程
从事中共党史专业教学 20余年,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共党史》、《中国近代政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
学术反响
20多年来学者主要在研究政党理论及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有原创性研究。党建专著《工人阶级政党论》,由湖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苏联、东欧剧变以后,对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领导、执政问题作了冷静、严肃的思考,在学界首次提出,党的建设除了有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还有政治建设,并划出了政治建设的范围,论证了关于党的领导的观念的更新问题。该书得到著名政治学教授陈宗瑜的好评(见《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中共党史通信》(1995年2月10日)发表寒晓的“简评”也予以较高的评价。该书被评为湘大优秀教材,供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使用。至2009年发表的党建理论系列论文中,主要有《毛泽东党风建设的基本思路》《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到列宁:建党思想纵向比较》《论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纲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从庐山会议看处理党内人际关系的教训》《实践三个“代表”,优化党的基础》《社会转型与党建模式之纵向考察》《论我国政党制度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的归类》《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浅析》《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建国后党建目标模式的探索与提升》等,在学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其学术上的创新之处在于:1.归纳出党建理论的目标模式,马克思的是理想型党,第二国际的是议会型党,列宁的是军队型党,毛泽东的是战斗队型党;2.探讨了社会状态与党的建设的关系、社会转型对党建模式的影响,我们曾经建设了一个什么样的党,现在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提出中国共产党需要从改革开放前的封闭内斗型党向开放务实型党转变:3.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与外国的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归纳出一个新的类型,称之为“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既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多党(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党制”,还不同于前苏联等国的“一党领导制”.指出这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创新,具有世界意义,我们完全不必拿别国原有模式来套我国的政党制度。4.依据“政党文化”的一般概念,在学界最早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具体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政治文化和组织文化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其内涵,认为它应包括意识形态、制度规范和外部标识等三类要素;并论述了其功能,除了学界已经论及的政党文化的一般功能,学者还特意指出,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既是先锋队又是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政党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一种,在中国是一种先进文化,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在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党的魂灵》(赵理富著)中得到肯定。另外,学者在党史人物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的成绩,有较高水平的成果发表。
研究方向
政党政治学、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党的建设。
所在硕士点:中共党史、政治学理论
所在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