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切开术
手术治疗方法
肌切开术用于拇指掌心位畸形的手术治疗。拇指掌心位畸形,也称拇指内收畸形,适用于拇指掌心位畸形。
基本内容:
马蹄形切开式幽门成形术(Finney)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周围有广泛粘连,行纵切横缝式幽门成形术有较大张力者。
⑴切开十二指肠降部外侧后腹膜,缝合后壁外层
⑵切开胃十二指肠后,缝合后壁内层
⑶连续褥式内翻缝合前壁内层
⑷缝合前壁外层图1
马蹄形切开式幽门成形术(Finney)
相关内容:
4Kg以下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麻醉观察:目的探讨小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麻醉管理.方法对18例小婴儿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诱导用药:芬太尼、万可松、异丙酚,术中维持用药异氟醚.监测气腹前5min、气腹后5min及腹腔放气后5min的心率(HR)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气道控制压力变化值(PP)、血气监测,并将三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例患儿手术成功,麻醉期间无低氧血症发生.麻醉期间呼吸、循环相对平稳,与气腹前5min相比气腹后5min患儿PH值有所下降,PETCO2、PaCO2、SBp、DBp、PP有比较明显的上升(P<0.05).结论腹腔镜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手术有皮肤创伤小,对呼吸、循环、代谢影响小的优点,小婴儿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可行,安全性好
气囊扩张术(pneumaticdilatation)与外科肌切开术(surgicalmyotomy)是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2种主要方法。目前尚无基于人群的研究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转归。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项研究表明,首次接受气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较首次接受肌切开术的患者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几率高。[JAMA2006,296(18):2227]
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纵向研究,纳入1991年至2002年间1461例年龄大于18岁的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1181例(80.8%)患者的首次手术为气囊扩张术,280例(19.2%)患者为肌切开术。主要转归指标为首次治疗后再次使用的治疗方法、术后就诊次数、以及胃肠药物的使用情况。
结果表明,首次接受气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术后1、5、10年需再次治疗的累积危险度分别为36.8%、56.2%与63.5%,而首次接受肌切开术的患者分别为16.4%、30.3%与37.5%(P<0.001)。除气囊扩张术导致的不良转归,再次行气囊扩张术与外科肌切开术术后再需治疗的危险无显著性差异。首次接受肌切开术与首次接受气囊扩张术的患者术后就诊次数、使用组胺-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以及促胃肠运动药的物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提示: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首次手术治疗后需再次手术治疗的情况很普遍。虽然首次接受肌切开术治疗的患者再次手术的危险较以前认为的高,但是首次接受气囊扩张术的患者再次手术的风险较首次接受肌切开术治疗的患者高,这可归因于再次手术时多使用受气囊扩张术而不是肌切开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2 17:4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