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国商品肉鸡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以腹泻、粪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采食量明显下降、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脱水,以及突然猝死为特征的疾病——肉鸡肠毒综合征。该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常常造成饲料转化率降低、增重减缓,隐性经济损失巨大,而且常被错误地认为是一般的
消化不良,或单一的小肠球虫感染。其实,该病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综合征,对肉鸡健康养殖造成了严重威胁。
临床症状
大批鸡拉稀,有的鸡泄泻不成形、不成堆的粪便,比正常鸡的粪便所占面积大,粪便颜色为浅黄,内有大量未消化的饲料颗粒,同时鸡群的采食量迅速下降。早期患病鸡有的出现精神异常兴奋、头颈震颤、乱跑乱撞、尖叫等症状,兴奋不安后往往因瘫软、衰竭而死亡,且黎明前猝死现象明显增多。
剖检早期病例可见,患鸡十二指肠、空肠肠壁肿胀,肠黏膜增厚,颜色变浅,呈灰白色,像一层厚厚的麸皮,极易剥离,小肠的浆膜表面有针尖至绿豆粒大小的红色出血点;剖检死亡鸡只可发现肠壁变薄,黏膜脱落,肠内容物有的呈脓样、有的呈鱼肠子样,有的呈西红柿样,个别鸡症状表现特别严重,肠黏膜几乎完全脱落、崩解。综合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肉鸡肠毒综合征,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发病机理
球虫的严重感染
由于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下的大量生长繁殖,可导致肠黏膜增厚、肠壁有出血点、肠黏膜脱落等病变,使肠道内饲料中的营养几乎不能被吸收,同时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下降,所以患鸡尽管大量饮水,但机体还是会出现脱水现象,这也是引起粪便稀、粪中含有未消化饲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肠道内环境的改变
因小肠球虫在肠
黏膜细胞内快速繁殖,需要消耗
宿主细胞内的氧气,导致小肠黏膜组织产生大量乳酸,使得肠道内环境的pH值严重降低。由于肠道pH值的改变,使肠道菌群发生了变化,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使各种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下降,肠蠕动加快,消化液排出增多,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缩短,消化时间减少,导致饲料消化不完全。未消化的饲料及脱落的肠黏膜一起排出,形成临床上多见的鱼肠子样、西红柿样粪便,以及粪中带有黄色未消化的饲料颗粒。
饲料中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饲喂肉鸡的饲料营养成分越优良,其发病率就越高,症状就越严重,饲料品质差的鸡群发病率反而比较低,这是由于在球虫和细菌的混合感染中,大量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是球虫繁殖的主要营养,故可促进二者的繁殖,加重病情。
电解质的大量流失
在该病发生过程中,球虫和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消化不良,使肠道产生吸收障碍,电解质吸收减少,同时由于大量细胞被破坏崩解,造成大量电解质的流失,特别是钾离子大量流失,从而导致心脏兴奋过度,肉鸡突然猝死。
自体中毒
在发病过程中,大量的肠
上皮细胞破裂,发生腐败分解,再加上死亡的虫体、菌体崩解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从而在临床上出现先兴奋不安,后瘫软、昏迷、衰竭死亡的情况。
流行特点
1.肉鸡肠毒素综合征以30~40日龄的商品肉鸡群发病为主,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球虫病预防不到位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卫生条件差、密度大、湿度高、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多发,且症状严重。因此,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预防工作。
2.球虫在机体内外环境中能够多次完成生活史,在垫料和粪便中存在大量虫卵,导致球虫反复感染。因此,必须定期对鸡舍、鸡笼等设备及地面进行彻底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及潮湿的垫料,并将其堆积在固定地点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饲料和饮水,以切断传播途径, 降低球虫的发病率,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该病的诱因,可降低该病的发生。
治疗措施
对全场实施紧急预防,并以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抗球虫、增强机体体质为治疗原则,按照下列防治方案进行治疗,经过7天后全群基本恢复正常。
1. 对尚未发病的鸡群用磺胺喹恶啉钠可溶性粉混饮,100克兑水150千克,全天量一次集中饮用,连用3天。同时在饲料中加入球清混饲,每100克拌料100千克,混匀全天投饲,连用3天。
2. 症状轻微者用硫酸粘杆菌素可溶性粉,100克兑水400千克,分上、下午集中饮用,连用4天。
3. 对症状较重者用阿莫西林可溶性粉,100克兑水150千克,进行灌服,连用5天,同时用白头翁散拌料,500克拌料300千克,混匀全天投饲,连用5天。自体中毒严重的鸡群另加葡萄糖、维生素C进行排毒、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