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的一个民族,是现代满族等通古斯诸族的祖先之一。亦作“息慎”“稷慎”。肃慎人以畜牧和狩猎为业,擅骑射,性勇猛。夏则巢居,冬则穴处,无农业,家畜有马,无牛羊,多猪。从传说的时代开始,已与中原建立朝贡关系。商周之时,亦来朝贡。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初)肃慎部曾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左传》记载:“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魏青龙四年 (236年)五月,复以“肃慎”之名献楛矢,直至北齐天保五年(554年),仍有遣使朝贡纪录。
名称来源
“肃慎”之名见于古籍者,《竹书纪年·五帝篇》载: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而据东汉学者郑玄的疏注:前文中的“息慎”就是东北夷中的肃慎,是“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出现“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有肃慎之国”的记载。司马迁在其《史记·五帝本纪》中也称:“山戎、发、息慎……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即认定“息慎(肃慎)”人曾与“四海之内”的诸多部落一起表示了对帝舜的拥戴。东周左传》记载:“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又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梏矢贯之,石磬,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日:‘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方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对于“肃慎”名称之含义,有3种说法:
分布范围
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史载其邻近“不咸山(今长白山)”,大体分布在今东至日本海,南达牡丹江上游,西近嫩江,北有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其所在亦有数说:一说在黑龙江下游(包括中游的一部分)南北广大地区;或说初在辽西和河北北部,后迁至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有说初在今松花江上游一带,后东迁到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或说只在今牡丹江中游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也有说史前时代在今山东半岛,后沿今山东蓬莱至大连的一条海脊迁至东北。
发展历史
传说肃慎在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来往,禹定九州时曾来贡。周武王克商时,其曾向周贡“楛矢石砮”。成王、康王时皆遣使来朝,成王特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褒奖。周景王时大夫詹桓伯列举周朝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为周代的“北土”,说明春秋以前其地已纳入周朝的势力范围。
战国以后,肃慎人改称挹娄,有时仍沿用旧称。汉兴以后,史书称当时臣属于夫余的挹娄即其后裔。但三国魏青龙四年(236)至南北朝时,“肃慎”之名复屡见于史,《晋书》还立有《肃慎传》,故史家对其与挹娄的关系众说不一:多数认为挹类即其改称,因旧名未完全消失,故二名互见于史书;或说挹娄乃其西境之一部落,因挹娄在汉代强大后阻隔了其通中原的道路,故中原人误以挹娄为古肃慎;一说肃慎、挹娄和南北朝时的勿吉,皆是同时并存的部落名称,中原人在不同时期以与其有联系的一部之名而概称之。
不过,史家皆认为,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是属于肃慎族系的中国古代民族;今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族,与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社会风俗
肃慎族以狩猎为生,向周王室贡过猎物“”。考古发现表明,早在3千年前,其社会发展已出现不平衡:居今松花江上游及牡丹江中游一带者,开始使用青铜器,有农业生产,饲养猪等家畜,住半地穴式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贫富差别;分布乌苏里江流域及其以东和以北地区者,仍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使用的陶器种类单一,制作粗糙,尚处在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
参考资料
满族.中国政府网.
满通古斯语言系统调研及语料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0-06-2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7:57
目录
概述
名称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