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重庆市重点中学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JUKUI HIGH SCHOOL CHONGQING)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村,是重庆市重点中学
历史沿革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乡人在此开设的义塾。
清同治九年(1870年),义塾由时任白沙团总的张元富正式命名为“聚奎义塾”。
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成聚奎书院,由程绥仁任斋长,“聚奎义塾”更名为“聚奎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天下书院改设学堂,一律兼习中西学科。聚奎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更名为聚奎学堂,原书院斋长邓鹤翔转任堂长,除留下部分年幼的书院学生外,开始招收五年制初小男生入学,全学堂学生共有56人。次年,招四年制高小男生入学。
民国元年(1912年)聚奎学堂改成聚奎学校。
民国二年(1913年)年聚奎学校定名为“江津县立聚奎初高等小学校”。由于学风好,质量高,两年间学生增至297人,被白眉初著《四川地志》称为“川中模范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于军阀混战,土匪猖獗,黔军进驻黑石山,学校被迫迁到白沙镇桓侯宫与白沙女子高小合用校地,次年(1923年)又迁到遛马岗(原新本女校)。
民国十五年(1926年),学校又重新迁回到黑石山。
民国十七年(1928年),学校邀请校友吴芳吉制定校旗,编写校歌并首次撰写校史,写成《聚奎学校史稿》。
民国十八年(1929年),学校建成了能容纳1300人的仿罗马歌剧院式建筑鹤年堂。
民囯二十四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5年―1940年),学校三次获得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厅特令嘉奖,被社会各界誉为川东名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学校增办三年制高中,但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于女生人数减少,男生女生实行合班上课。
1950年,聚奎中学与新本女子学堂合并,更名为“奎新中学”。
1952年,江津县人民政府接管奎新中学,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江津县第三中学校”,并于秋季开始招收高中新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逐渐停课。
1970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当时学校虽未复课,但“四川省江津县第三中学校”的校名并未明令撤销。
1972年开始恢复办学,再次招收高、初中新生。
1978年,恢复校长责任制,同时恢复新生入学考试,学校被江津地区确定为重点中学。
1984年6月,经江津县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称为“四川省江津县聚奎中学校”。
1987年秋,江津县人民政府将黑石村小学划入聚奎中学将其设立为“聚奎附小”。
2001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市容整洁单位”。
2002年,被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2003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绿色学校”,同年获评重庆市“诚信文明单位”。
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聚奎中学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2012年9月26日,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教学条件
办学规模
截至2012年,学校占地200115.5平方米(约300亩),建筑面积89872平方米;教学班级81个,其中高中69个;在校学生4967人,其中高中生4423人;以高中为主,兼设初中和小学的学校。
师资力量
根据2016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在职教职员工近302人,专职教师271人,其中有中学中级、高级、特级教师共计138人,国家级、重庆市级骨干教师8人,江津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1人。
硬件设施
2012年,学校新增校地120余亩,建成标准塑胶运动场一块,篮、排球场五块,约8000平方米,学人均面积约5平方米。新修教学用房、师生生活用房33000多平方米。
截至2015年1月,该校建有图书楼、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初中教学楼、临风楼、第二教工宿舍、学生新宿舍、学生公寓、校友楼、初中办公楼等建筑,有高标准的实验室,400米跑道的运动场,教学大楼,学生公寓,能同时容纳4000余人就餐的学生食堂等。每间教室配备有多媒体,闭路电视等电化教学设备。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2012年高考,该校共有1395人参考,上线1371人,上线率达到98.2%。其中上重点大学人数161人,本科以上上线820人,本科上线率达到69%。
2013年高考,该校共有1688人参考,上线人数1648人,上线率达到97.6%。其中重点本科上线人数180人,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近1000人。
2015年高考,该校共有1561人参加高考,1530人上线,上线率达到98.1%;重点本科上线211人,本科上线1007人,上线率65.8%。
2013年10月28日,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学生参加重庆市“快乐阳光”第八届中学生才艺大赛,共有14人获奖。
2013年11月17日,在江津区“体彩杯”田径运动会上,该校学生打破两项运动会纪录。
2015年3月19日,在第七届盛世中华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选拔暨全国优秀特长生专业测评活动中,该校学生取得了金奖4个、银奖3个。
2013年11月28日,在第3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重庆市聚奎中学校10名学生参赛,有2人获得二等奖,4人获得三等奖。
教师成绩
2010年,该校教师刘大平参与重庆市聚奎中学首次541课改。同年年9月,获重庆市九校联盟赛课一等奖。
截至2015年1月,该校教师杨财福主研国家级课题子课题两项,市级课题一项,江津区级课题一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让每个孩子都能昂起头来走路》,《教育之匙---尊重》以及《掌握好方法,突破阅读理解》获国家级一等奖。
学校获奖
截至2015年1月,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先后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绿色学校”,重庆市级“文明单位”、“市容整洁单位”、“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安全文明校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卫生示范食堂”、“五四红旗团委”、“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等称号。
2022年5月,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团委被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共青团重庆市委联合授予2022年“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聚奎文化
聚奎校训
“事不避难,志不求易”
释义:
“事不避难,志不求易”语出《后汉书·虞诩列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由聚奎校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亲笔题写。
其义为立志务求高远,不求轻易成功;做事勇往直前,绝不回避困难。旨在告诫学生: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也要明白任何高远志向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志向高远,脚踏实地,敢拼敢闯,迎难而上方是成就美好人生的不二法宝。
校训取意古远又充盈现代精神,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既是历代先贤和新时代聚奎人志存高远,不怕困难的精神的融合;又是该校悠久、厚重、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
聚奎学风
“崇德”“笃学”“勤思”“力行”
释义:
“崇德”,语出《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就是要崇尚美德,增强道德意识。“崇德”是要求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笃学”语出《论语·秦伯》“笃学至善”。《三国志·吴志·孙瑜传》云:“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就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专心好学。要求聚奎学子做到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
“勤思”“勤”意谓努力、经常。孔子《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勤思”要求学子们努力进取,不断创新,不能安于现状,默守成规。在学习中必须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力行”语出《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要求学生在力行学校精神的前提下,培养他们果断坚毅、敢于拼搏、言行一致、锲而不舍的品德。
聚奎校歌
《聚奎校歌》是重庆市聚奎中学校校歌,由陆孟弟、曾德平作词,曾令瑞作曲。
词谱如图所示:
驴溪河畔,黑石山巅,聚集着我们华夏少年。
沐浴春风,荫庇樟楠,迎时代曙光接力前贤。
发扬聚奎精神,创美好明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校风学风牢记心间。
为振兴中华把重任担在肩,为振兴中华把重任担在肩,重任担在肩。
校园文化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组织开展“我运动,我快乐”、“歌声伴我去学习”、“我的座右铭”、“我的一天”、“风筝节”、“跳蚤书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元旦文艺晚会”以及“我爱聚奎”等活动,使学生学习中劳逸结合;学校还成立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等20多个社团;并成立“聚奎电视台”。学校形成了以“国学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三个主题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现任领导
戴海军:校长
知名校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17: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