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乐第(じゅらくてい、じゅらくだい)是安土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在“内野”(平安京大内里迹,京都市上京区)建造的政厅、宅邸、城郭。因为竣工后8年就被拆除,所以有很多不明之处。
名称
聚乐第,也被记载为“聚乐亭”、“聚乐城”、“聚乐屋”、“聚乐邸”、“聚乐馆”等。虽然有只记载了“聚乐”的例子,但在《聚乐行幸记》中也可以看到“聚乐第”、“聚乐亭”的表记。
聚乐第在建造过程中被称为“内野御构”。
关于“聚乐”这个名字的由来,在《聚乐行幸记》中有“长生不老之乐”。另外,在弗洛伊斯的《日本史》中,“他(丰臣秀吉)将这座城堡命名为聚乐(juraku)。这在他们的语言中意味着喜悦和欢喜的集合”。除此之外,因为找不到“聚乐”的出处,所以被认为是丰臣秀吉的造词。
规模
聚乐第以本丸为中心,拥有西之丸、南二丸以及北之丸(丰臣秀吉养子
丰臣秀次增建)三个曲轮,围绕着护城河,因此形态为平城。
建筑物使用金箔瓦,“聚乐第图屏风”和“洛中洛外图”等描绘了拥有白壁橹和天守等多层建筑的样子。另外,在国立国会图书馆、广岛市立图书馆(浅野文库)等收藏的“聚乐古城图”中,本丸西北角有“天守”的字样,可以推测天守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可能没有天守。根据丰臣秀次的家臣驹井重胜的《驹井日记》记载,本丸石墙上的墙壁的延长共计486间,包括三个曲轮在内的四周栅栏的延长共计1031间。根据
吉田兼见的《兼见卿记》记载,护城河的宽度为二十间,深度为三间。
在《聚乐行幸记》中,记载“围绕着内郭部堀的四周的石头像山一样”,其样子在聚乐古城图中也能看到,所以可以认为外围不是护城河而是高墙。北侧建在原誓愿寺通附近,东侧建在黑门通附近,南侧建在下立卖通和出水通中间,西侧估计在土屋町通附近。直到最近,才出现了当初外围是高墙,后来挖了外护城河,其未完成的说法。但是,在文献、传承等方面,看不到护城河被挖掘、高墙被拆除、大名宅邸被拆迁等情况。
根据《聚乐古城图》,外围内建有
丰臣秀长(大和大纳言)、三好孙七郎(后来的丰臣秀次)等丰臣秀吉亲属,以及
前田利家、
黑田孝高、
细川忠兴、
蒲生氏乡、
堀秀政等丰臣秀吉属下特别信赖的大名的宅邸。
千利休(记为“宗益”)的宅邸也在外围内东北角的北御门附近,在原誓愿寺通南侧、大宫通和黑门通之间。
在外围外侧,纵横建造了街道,配置了丰臣秀吉属下的大名宅邸。据推测,其范围是北为原誓愿寺通,南为丸太町通,东为堀川,西为千本通包围的地区。后来,街区被扩展到堀川的东边,聚乐第和皇宫之间被铺满了金箔瓦的大名宅邸。
历史背景
聚乐第作为关白丰臣秀吉的政厅兼宅邸于1586年(天正14年)2月开工,第二年1587年(天正15年)9月完工,因此从妙显寺城转移。
结束了九州征伐的丰臣秀吉从大阪转移,在这里执行政务。天正16年4月14日 一 18日(1588年5月9日 一 5月13日)迎来了
后阳成天皇行幸,对此进行了款待。另外,天正少年使节和德川家康的谒见也在这里举行。
1591年(天正19年)12月,丰臣秀吉将丰臣氏长者、家督以及关白职让给了侄子(姐姐日秀之子)丰臣秀次后,聚乐第成为了丰臣秀次的宅邸。第二年,天正20年1月26日 一 28日(1592年3月9日 一 3月11日)再次迎来了
后阳成天皇的
行幸。短时间内天皇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行幸是很少见的。文禄3年左右,北之丸由丰臣秀次增建。但是,1595年(文禄4年)7月,丰臣秀次被丰臣秀吉驱逐到
高野山,切腹自杀。然后,丰臣秀吉为了给丰臣秀次留下谋反人的印象,从第二年8月开始彻底拆除聚乐第。
之后,为了方便前往御所,在仙洞御所的土地上设置了“京都新城(后来丰臣秀吉正室北政所
宁宁居住)”。
现状
如上所述,聚乐第被彻底拆除,所以没有留下明确的遗迹。
“聚乐第址”的石碑建在中立卖通大宫西北角(聚乐第本丸东堀迹)和中立卖通后门西南角(聚乐第本丸西堀迹)两处。
在聚乐第被拆除时,很多建筑物都被移建到了伏见城内。西本愿寺的飞云阁、妙觉寺的大门、妙心寺播桃院玄关、山口县萩市常念寺的山门等也有从聚乐第移建的传说,但都没有超出传说的范围,被认为是聚乐第遗迹的建筑物只有大德寺的唐门。
京都市出水老人日间服务中心的北面(智惠光院通出水下)留下了被称为
加藤清正捐赠的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