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主要思维形式包括
幻想、空想、玄想。其中,幻想,尤其是科学幻想,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词语解释
联想思维简称联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联想到其它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讲, 联想一般是由于某人或者某事而引起的相关思考,人们常说的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 等就是联想思维的体现。
1、 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都可能引起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比如,当你遇到大学老师时,就可能联想到他过去讲课的情景。
2、是指由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引起的联想。如由照片联想到本人等。
3、 是由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其突出的特征就是背逆性、挑战性、批判性。
4、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个事物存在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
联想思维在形象胚芽的形成和发展中有时起着“触媒”的作用。一经发生联想,胚芽便立时形成,或迅速生长发育,形成形象。联想思维始终不离开思维对象的感性的形象的形式。它是能动的,却不是纯主观性的;是自由的,却不是任意性的。不论作者自觉或不自觉,联想思维总是受着客观对象、写作对象本身的要求的规定和制约,因此它必然地指向一定的方向。
作用
1、 为其他思维方法提供一定的基础。
联想思维在写作活动中十分重要,它可以大大扩展思维范围,开拓新的思维层次,把思维引向深入。联想思维能力越强,越能把意义上跨度很大的不同事物联结起来,从而使构思的格局变得海阔天空。联想思维能在什么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取决于写作主体的丰富程度,贫瘠的主体不可能产生丰富的联想。生活教养、知识水平及阅历经验与联想思维密切相关。
形式
联想思维的形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种:(一) 接近联想。甲、乙两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在审美主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又经常联系在一起,已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于是由甲联想到乙,而引起一定的表象和情绪反应。如听到蝉声联想到盛暑,看到大雁南去联想到秋天到来等。人们经常见某景、睹某物、游某地,而想到与此景、此物、此地有关的人和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这种联想。在小说创作中,这种联想思维形式也是普遍的。(二) 类比联想。即对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对与其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文艺作品中用暴风雨比喻革命,用雄鹰比喻战士,便是运用了这种联想思维形式。这种联想带有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普遍性,但也带有个人思想感情的特殊性。同是大江,有人联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人却联想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 对比联想。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对和它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它是对不同对象对立关系的概括。如形象的反衬就是这种联想思维形式的运用。
其他相关内容
联想思维还包括:
1、相似联想
是指由一个事物外部构造、形状或某种状态与另一种事物的类同、近似而引发的想像延伸和连接。
2、相关联想
是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相同而又具有极为明显属性的联想。例如看到鸟想到飞机。
3、对比联想
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具有相反性质的联想。例如看到白色想到黑色。
4、因果联想
源于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结果的经验性判断和想象,触发物和联想物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如看到蚕蛹就想到飞蛾,看到鸡蛋就想到小鸡。
5、接近联想
指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很大关联或关系极为密切的联想。例看到学生想到教室、实验室及课本等相关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