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村民间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耿村自古就是一个交通便利、集市繁荣、各地客商云集的小镇。村南曾经有一座巨大的坟丘,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之墓。耿村原名看坟庄,后改为耿村。耿村地处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盛之地,农历逢一逢六的集市十分繁华。特别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为纪念耿再辰设立的耿王庙会汇聚方圆百里内的乡民和各路商贾,跳舞,打鼓,民俗表演,热闹非凡。在上个世纪40年代,耿村仅有400余人,却有大小店铺、作坊100余家(座),耿王庙会期间临时摊点更是数不胜数。所以,耿村还有“小村大集”“一京二卫三耿村”的美誉。也因为历史上耿村商贾云集,在繁荣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故事、歌谣。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会带回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因此,耿村便成了商品和民间文学的聚散地,积淀形成了一座民俗文化的大矿。经商与讲故事成为耿村这个文化聚落的两大古风。
耿村故事传播深远,影响越来越大,与过去30多年的民间文化普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7年,一支由国家、省、地、县专家学者组建的普查队伍进驻耿村,开展民间故事普查。截至2015年,专家学者先后在耿村进行了12次大规模普查,耿村原本只靠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被整理成了《耿村民间故事集》《耿村民间文化大观》《耿村一千零一夜》《耿村民间故事精选》等20多部书籍,耿村也得以因民间故事家群和民间口头文学的集中发现而著称于世,获誉“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故事普查和研究被称为“耿村文化工程”,耿村故事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特别是在1991年,“中国耿村民间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事项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召开,开创了耿村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打开了耿村进行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耿村已经整理出故事7000余篇,约7370万字,关于耿村民间故事的内部和公开发行的专著有20部,共计1025万字。
文化特征
艺术特征
耿村民间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曾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访问。朱元璋时代间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说法。南来北往的商人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奇闻趣事讲给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话讲给他们听,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的耿村民间口头文学。
耿村的集市和庙会使四方的商人和卖艺人为它带来了口传文学,经商与讲故事(及念唱歌谣)成为耿村的古风。河北省井陉县有一位女搜集家王密荣,将自开的饭铺作为民间故事搜集站,款待过往行人,以烧饼换故事,也是依附于商业而传播故事的一例。
耿村故事内容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耿村故事表现出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科学认识、道德教化和娱乐功能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耿村故事,不仅崇尚传统的忠臣、清官、孝子,提倡仁义礼智信,还紧跟形势,充满正能量。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耿村故事包容万象,上自开天辟地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耿村故事形成一条历史长链,涵盖二十多个省区市、一百七十多个县市,串联起来即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野史。
基本组成
耿村故事的代表作品为《砂锅记》、《三代人比美》、《兰桥断》、《孙清元大战孙二寡妇》、《画中人指点状元儿》、《新郎新娘入洞房的来历》、《藁城宫面的来历》、《太安神州游记》、《虱子告状》、《朝霞和晚霞》、《后娘枣树亲娘柳树》、《抗日英雄郭大娘传奇》等。
表现形式
耿村故事世世代代口头传承。除讲故事外.还流行小曲、长短歌谣、谚语、谜语,特别还有一种“对坎儿”的形式,即两个人围绕一个题目对讲歇后语,舌战对方,中间不准停顿,对不上者为输。实则是双方比赛聪明才智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他们往往就一个题目能讲出几十条歇后语。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耿村因故事资源丰厚,讲述人集中,被命名为“故事村”。耿村传承的故事内容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耿村故事表现出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科学认识、道德教化和娱乐功能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耿村故事记录了一个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堪称一座“金矿”。
传承现状
近年来,现有故事家都年事渐高,新一代对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淡漠,耿村民间故事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靳正新,男,汉族,1927年生,2009年去世,河北藁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耿村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靳景祥,男,汉族,1928年生,河北藁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耿村民间故事传承人。
张才才,男,汉族,1930年生,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耿村民间故事传承人。
保护措施
耿村为保护了耿村民间故事的流传,更好地发挥故事对人们的教育作用,进一步丰富旅游资源,克服语言障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耿村筹措资金两万余元,在村内一条主要街道上,将精心挑选的“杞人忧天”、“三顾茅庐”等100余个传统故事、典故画到了墙上,绘出一道长约500米的故事墙,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故事一条街”。
而耿村村委会也与众不同。它的正房是“故事厅”,两侧是村委会办公室。“故事厅”中的图片及图说,向人们展示了耿村故事如何从炕头、街头、地头到案头的历史。
在耿村小学,教师们自发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耿村故事》。学校给学生们安排有专门的讲故事课程,每周两课时,还经常邀请故事专家们来给孩子们上课。从小学校园里围成一圈,用稚嫩的童音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的孩子们身上,使得耿村故事传承着烟火血脉。
2023年10月,耿村民间故事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10月12日-14日,由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石家庄市藁城区委宣传部、石家庄市藁城区文广新局共同组织举办了《耿村民间故事选》首发与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的访问活动。
荣誉表彰
1995年,袁学骏《耿村民间文学论稿》获华北文艺理论二等奖。
2001年,袁学骏《耿村民间文学论稿》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