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羽岩蕨
岩蕨科岩蕨属植物
耳羽岩蕨(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是岩蕨科、岩蕨属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先端渐尖,棕色,膜质,全缘。叶簇生;柄长4-12厘米,粗1-1.5毫米。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二叉小脉的上侧分枝顶端,每裂片有1枚(羽片基部上侧的耳形凸起有3-6枚),靠近叶边;囊群盖杯形,边缘浅裂并有睫毛。
形态特征
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先端渐尖,棕色,膜质,全缘。叶簇生;柄长4-12厘米,粗1-1.5毫米,禾秆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顶端或上部有倾斜的关节,基部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向上连同叶轴被狭披针形至线形的棕色小鳞片和节状长毛;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10-23厘米,中部宽1.5-3厘米,渐尖头,向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羽片16-30对,近对生或互生,平展或偶有略斜展,下部3-4对缩小并略向下反折,以阔间隔彼此分开,基部一对呈三角形,中部羽片较大,疏离,椭圆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略呈镰状,长8-20毫米,基部宽4-7毫米,急尖头或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与叶轴平行并紧靠叶轴,有明显的耳形凸起,下侧楔形,边缘变异较大,或为全缘,或呈波状,有时为缺刻状或钝齿牙状浅裂,罕为浅羽裂。叶脉明显,羽状,小脉斜展,二叉(在羽片基部上侧耳形凸起为简单的羽状),先端有棒状水囊,不达叶边。叶纸质或草质,干后草绿色或棕绿色,上面近无毛或疏被长毛,下面疏被长毛及线形小鳞片;叶轴浅禾秆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二叉小脉的上侧分枝顶端,每裂片有1枚(羽片基部上侧的耳形凸起有3-6枚),靠近叶边;囊群盖杯形,边缘浅裂并有睫毛。
产地生境
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四川)、华中及华东(福建除外)。耳羽岩蕨的分布以秦岭山脉(南北坡均产)及太行山脉最为普遍,东达日本,北至黑龙江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西达甘肃东南部(天水),西南达四川(屏山),最南至江西武功山及台湾中部,在东北、河北及山东的海拔一般较低(最低记录为250米),至山西及陕西海拔虽较高,但分布极为密集,在长江以南,分布就极为星散,仅见于大山之中。耳羽岩蕨是中国岩蕨属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但南缘只达到南岭山脉的北面。生长于海拔250-2700米的林下石上及山谷石缝间。喜阴湿环境,较耐寒。能生于非常贫瘠的土壤上。需中度光照,土壤要疏松透水。
繁殖方法
耳羽岩蕨以分株或孢子繁殖。耳羽岩蕨为密丛生,分株繁殖仍能保持良好的株形。在春季结合换盆进行分株。
栽培技术
可用1份素沙和2份腐叶土混合配成的栽培土。土壤氢离子浓度10-100纳摩/升(pH值7.0-8.0)。冬季休眠期叶卷缩枯萎,春天萌发后可生出20-30片叶,娇嫰可爱,此时应供给充足的水分,但不能积水,注意通风,以增加小叶片强度。
主要价值
观赏:耳羽岩蕨植株细小,羽叶丛生性强,是假山盆景的良好配置材料,也适于点缀阴湿的岩石园,作小型盆栽置于几案,别有情趣。
药用:根状茎可以入药,性味辛,平。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用于风湿热痹,筋骨疼痛,屈伸不利。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参考资料
Woodsia polystichoides.fern.la.coocan.
耳羽岩蕨.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1 21:5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