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眼胡同
天津市红桥区的胡同
耳朵眼胡同是天津市红桥区的一条胡同,因胡同狭窄而得名。总长度不足200米,最窄处不足1.5米。
名称由来
耳朵眼胡同是天津市红桥区的一条胡同,因胡同狭窄而得名。
耳朵眼胡同的名称来历,据久住该胡同的群众讲,有二:一说此处进口较窄,进入胡同中部后较宽,还有一片大空地,其地形确似“耳朵眼”;一说传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避难于此,一直跑到该胡同的底部,因转弯多,才说:“我怎么跑到耳朵眼儿里啦?”后人据此称为“耳朵眼”。
由此看来,耳朵眼胡同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何时开始称“耳朵眼”,已无从查起,但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附近居民至今还这样称呼。
历史变迁
耳朵眼胡同与天津市最古老的商业街——估衣街以及北马路、北大关(也叫北门外大街)相连。耳朵眼胡同由三个小胡同组成,总长度不足200米,一共有三个出口,连通了三条路。耳朵眼胡同的北面出口在估衣街上,南面出口在北马路上,西面出口在北大关。胡同的特点就是窄,最窄处不足1.5米,最宽处也不超过5米。胡同内大多是居民住户院落,有平房和二层的院落。
吴先生所说的“耳朵眼”是在存德里附近,生产中街南北段南头(西侧)一个大大肚子胡同的地方,这是不对的。这个大肚子是自由路中段路北原天主堂(开封宾馆前身)北墙外的一大片空地,这片空地群众习惯叫它“祠堂后”,而根本不叫“耳朵眼”。既然是天主堂后为什么叫“祠堂后”呢?“天主堂”这是当地群众的叫法,它实际上是一外国教会于上世纪30年代在此处一个祠堂的原址上建的一座天主教女笃院。天主堂东墙外有一胡同,群众也叫它祠堂胡同(后扩入开封宾馆内),此胡同南连自由路中段,北通祠堂后、生产街、存德里。吴先生文中说他于1946年抄近路来到自由路,我想他一定走的是祠堂胡同或祠堂后,而绝对不会是抄了“耳朵眼”这条近路来到自由路。因为“耳朵眼”是个死胡同,又不直通自由路,如果进了“耳朵眼”转一圈原路出来只会多走冤枉路。
祠堂后这片空地仅路西路北有几座小院,地形与“耳朵眼”相似,即东北、西南走向,两个路口虽不对照,不过它不是死胡同,祠堂后西南角有一条几十米长的窄胡同,出口就是商场后街,往南100米是自由路,往北直通鹁鸽市。祠堂后虽也曲里拐弯,不过从没人叫它“耳朵眼”。自开封宾馆等相继北扩,祠堂后的这片空地连同西南角的胡同已不复存在,而“耳朵眼”的真正消失,仅仅是两三年前儿童医院北扩后的事。
现状
2000年初,天津市进行危漏房屋和平房改造,由天津市万隆集团出资改造估衣街和北马路地块,连同耳朵眼胡同一并都拆除了,该造成了新的商业街。如今这个胡同已并入六部口,名存实亡了。因而,古老的天津耳朵眼胡同已经不复存在。
胡同特色
严格地说,“耳朵眼”自建国前一直到两三年前儿童医院扩建时都没有大的变化,“耳朵眼”的确切位置是儿童医院西侧复兴南街往北约100米路东的第一个胡同,往里走呈西南、东北走向,直到“耳朵眼”尽头,不足100米。它始终是个死胡同,一头只通复兴南街。多年前,一进“耳朵眼”不远路东处有一大口甜水井,当时有很多推独轮车的卖水人在此提水,大概有了自来水后这口井才被填平。“耳朵眼”沿街也有几个小院,住户不多,不过这小小的“耳朵眼”里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京剧演员——李菊盛。他就住在“耳朵眼”底部路北的一个小院里。自儿童医院北扩,“耳朵眼”已被那现代宏伟的大楼所代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08 10:27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