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耕(拼音:gē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战国金文,古字形从耒从井。井代表井田,兼表音。耕的本义指犁田、翻地,泛指从事农业活动,又引申比喻为进行某种活动或致力于某种事业。
文字源流
“耕”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未有发现,但在先秦典籍中早有记载。如《管子·八观》:“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山海经·海内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商君书·慎法》:“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等。
图1和图2的文字来源于郭店楚简,有人认为图1的字形为“”,图2的字形为“”。也有人认为图1和图2是“耕”字初文,其字形像字形像手(又)持力(力为耕田农具的耜,用来翻松田土)以犁田。因为形近“男”的关系,篆文字形类化为左耒右井的“耕”,字形已与现代相似。“”表示犁田农具;“”表示读音;“井”字一说表示井田,此处也有表义的作用。从字形结构可知其本义,是用齿耙翻松土地,准备播种。隶书写作图4、5,将篆文简化成“耒”。
“耕”由犁田的意思泛化,指从事各种农业劳动。《商君书·慎法》:“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这段话充分展示了商鞅重农强兵的思想。“耕”由从事农业劳动的意思进一步引申,有致力于某种工作或事业的意思。如“舌耕”指以教书谋生;“笔耕砚田”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耒部】古茎切(gēng)
犂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
说文解字注
“𤛿也”注:牛部曰:𤛿,耕也。人用以发土。亦谓之耕。
“从耒丼”注:会意包形声。古茎切。十一部。
“古者井田,故从井”注:此说从井之意也。以上十字依《韵会》所据锴本。
广韵
古茎切,平耕见 ‖井声耕部(gēng)
耕,犂也。《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田而种之。”古茎切。一。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耒字部】耕;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4
古文:畊
《唐韵》古茎切。《韵会》古庚切。《正韵》古衡切,并音更。《说文》:犂也。古者井田,故从井。《易·无妄》:六二不耕获,不葘畲,则利有攸往。《礼·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山海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又《正字通》:凡致力不怠,谓之耕。
又假它事代食,若力田然,亦曰耕。扬子《法言》:耕道得道,猎德得德,是获飨也。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拾遗记》:贾逵门徒来学,不远千里,献粟盈仓。或云:逵非力耕,所谓舌耕也。任彦昇《荐士表》:旣笔耕为养。《唐书·王勃传》:心织而衣,笔耕而食。《宋史·王韶传》:家酷贫,执卷不辍。家人诮其不耕。韶曰:我尝目耕。
又人名。《史记·仲尼弟子传》:司马耕,字子牛。
又鬼名。《山海经》:东南三百里曰丰山,神耕父处之。张衡《东京赋》:囚耕父於淸冷。注:耕父,旱鬼。
又鸟名。《山海经》:西北一百里,曰堇里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靑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
又琴曲名。张衡《思玄赋》:嘉曾氏之归耕兮。注:琴操曰:归耕者,曾子之所作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耒”的首笔是横,末笔捺改点。
【写法】“耒”略窄,“井”略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井”略低。“耒”,第二、三横分写在横中线上下。“井”,上横起笔于竖中线,与“耒”的第二横持平;下横从“耒”第三横下侧起笔,收笔于横中线;撇笔从竖中线右侧起笔,撇向“耒”下侧;长竖起笔高,收笔低。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言音韵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14:41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