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头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前罕伯岱村东的一级台地上,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遗址,总面积约136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82年5月中旬,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同志们在富拉尔基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嫩江右岸的老“龙头”,发现了一处原始社会遗址。
1998年4月24日,施工人员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墓葬,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组织人员对古墓进行了调查清理工作。
遗址特点
综述
老龙头遗址,位于嫩江及其支流库勒河交汇处三角地带的二级台地上,东靠嫩江,南临库勒河,该台地平面呈不规则棱形,由北向南沿嫩江河道分布,遗址位于台地南端,面积较大,可采集到遗物的范围南北约2030米,东西宽约670米,总面积约136万平方米。老龙头遗址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嫩江右岸已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堆积最厚,内涵最复杂的一处聚落遗址。遗址东南部为居住区,东北部为基葬区,西南和西北部为慕葬和居住址混合区。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以青铜时代出土文物最多。
文化属性
老龙头遗址采集的柳叶形压制石镞和圆头刮削器,以及含有一定比例的蚌粉陶片观察,与
昂昂溪遗址相同,属新石器时代遗存。从出土陶器、铜削、骨镞、蚌刀等来看,与嫩江下游右岸
白金宝文化相似,为青铜时代文化。从遗址东北部出土的红衣陶双耳壶、黄褐陶鸭形器(鼎)动物纹青铜牌饰、青铜泡等方面看,与齐齐哈尔大道三家子墓地和讷河二克浅早期铁器时代的出土器物有着密切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1982年发现的遗迹
断层剖面暴露居住址一处,其为长方形断面,南北向长33米,深40~50厘米。
墓葬一座,编号M1,暴露于断层剖面上,其为土坑竖穴单人,南北向,头北脚南,墓葬边缘不太清晰。从墓中清理出骨镞一件,残蚌刀一件,铜泡一件。
断壁上暴露有灰坑四个,有长方和锅底形两种。灰坑填土中含有大量的草木灰和堆积很厚的鱼骨、蚌壳及其它小动物骨骼和灰、黄褐陶片。
1998年墓葬挖掘
墓葬发现于老龙头台地东北侧,因施工所致,墓葬已经扰乱,部分肢骨散落于坑外地表,墓廓范围已被打破。该墓为竖穴土坑单人直肢葬,未见葬具,似有苇席和尸床腐烂迹像。墓葬开口于现代耕土层,距地表约30厘米。墓底在灰色亚黏土层中,距墓口约50厘米。墓向为南北向,墓主头骨没有扰动,头朝南稍偏东。有部分随葬物品集中放在墓主头部左侧,为简单的生活用品,没有大型器物。根据头骨和随葬物品判断,墓主为未成年男性,年龄约在13~15岁。随品中的青花瓷碟的形制和押记,应是清代康熙时的民窑制品。墓主的随葬器物有很明显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符合达斡尔族的民族习俗。墓主应该是清初迁居嫩江流域,居于老龙头附近的达斡尔族少年男子。
文物遗存
综述
老龙头遗址发现有新石器、青铜、早期铁器三个时代文化遗存,其中青铜时代出土文物最多。还出土了一批造型新颖、独具特色的红衣陶鸭形壶和仿皮囊壶及虎鹿相搏的青铜牌饰等。
陶器
老龙头遗址中的陶器特征鲜明,陶质多以黄褐泥质陶为主,红衣和夹砂陶次之。黄褐陶均手制,火候较高。陶土经过淘洗,泥条盘筑。口沿直口略多,侈口较少,以尖唇为主,圆唇次之。纹饰大多饰在口沿及颈部,主要纹饰有附加堆纹、圆窝纹、指甲纹、三角形戳刺纹、几何形三角纹等。器形有罐、壶、豆、鬲、单耳杯、钵、陶支座等。
骨器
老龙头遗址中的骨器制做工艺比较发达,主要器形有镞、鱼镖、锥、刻纹骨管、骨纺轮、骨匕等。骨镞型制较多,均带梃,依锋部分为三棱、五棱及矛型。
研究价值
老龙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嫩江流域青铜时代文化增添了新的资料、并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老龙头遗址发现的清代达斡尔族墓葬,提供了达斡尔族民俗的实物例证,对于了解北方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1999年1月10日,老龙头遗址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老龙头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老龙头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前罕伯岱村东的一级台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富拉尔基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老龙头遗址,路程约16.4千米,用时约2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