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柿子树》是一部由
谷锦云执导,张明、杨晓文编剧,
斯琴高娃、
韩福利等主演的革命战争剧。该剧根据
甘肃省话剧院获得全国
文华奖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
剧情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端着土枪、洋枪,挥着大刀、长矛在抗击日本鬼子,全国燃起了抗日的峰火。喝黄河水长大的黄河人,共有着一个黄河的属性“永不低头,永远向前“。下游的黄河在咆哮、在怒吼,抗日的硝烟和打鬼子的吼声飘到了黄河的上游,于是,黄河上游边上的一户李姓人家,也在黄河的吼声和全国人民保卫黄河的大合唱中挺身而出,走进了不平静的岁月。故事中的李户人家的“娘”如同吞泥含沙的黄河一般,吞咽着金、木、水、火四个儿子因不同的命运而带来的情感撞击与生活历练。娘用她的“老理”养育了四个儿子,也用她的“老理”教育约束着她的儿子们。
生长在黄河边从没出过大山的娘,不知道什么新奇的革命道理,但她如同从天边流淌过来的黄河水一般,骨子里刻着做人的“天理”。黄河的天理是顺着河道一直缓缓向前,娘的“天理”便是家中不能出土匪,黄河人必须打鬼子。于是,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让大儿子陪着她在黄河边上寻找当了土匪的四儿子火德,要把走了邪道的火德拉到正道上来。在骨子里刻着“天理”印记的娘,其骨子里也留存着愚昧的封建烙印,这种落后与愚昧的烙印,也让这个善良而又纯朴的黄河女人做出了让人痛恨的傻事,奏出了一段段与时代不合的音符。于是,一个知天理的娘和一个愚昧的娘共融一身,形成了一个矛盾的载体,这个载体便是一个让人赞叹又让人哀叹的黄河女人。
全国解放了,娘的头发也全白了,当白发的娘得知当共产党的三儿子水德倒在了解放兰州的战场上时,她没流一滴泪,已经明白了革命道理的娘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为解放穷苦人牺牲的,她在为这个儿子骄傲的同时,也苦等着二儿子木德的消息,她知道木德和国民党的军队败逃到了台湾,但她更知道,她的儿子走到哪儿也忘不了她这个黄河边上的娘,总有一天会回到黄河边,回到娘的身边。
分集剧情
(参考资料:)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1、尹铸胜和斯琴高娃在一起拍戏很默契,当时在一起拍戏时,他们在拍完每个场景后都相互拥抱,有时还会流泪,互相之间已经近乎于一种亲情关系。
2、拍戏的时候能咬牙坚持的斯琴高娃都会挺着坚持下去。2007年3月份在甘肃拍这部戏的时候,一天200、300里的盘山公路,坐汽车也经不住折腾,还要在八级大风里拍。
3、拍摄《老柿子树》的定位,就是让大家了解甘肃。因为季节原因,树、草都绿了,所以一些场景选在北京拍摄,专门会搭建一些兰州的老街道,还有葫芦店。另外,甘肃籍演员占60%、甘肃境内的镜头占70%。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剧集评价
正面评价
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视剧《老柿子树》以甘肃为主要取景地进行拍摄,突出反映了甘肃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文化元素以及甘肃人坚韧不拔的品格精神,对宣传甘肃发挥了重要作用。《老柿子树》的热播昭示着甘肃影视正在从困惑中走出,该剧对甘肃影视剧走向全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金鹰网评)
《老柿子树》是第一部全面反映黄河人文情怀、全方位透视黄河与西部风俗原生态的电视剧,描述了上世纪40年代,黄河边上李姓人家随着中国历史变革而发生的家庭变迁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剧中以“娘”及其四子为典型,对以往平民中“积德行善”思想支配下娘的愚昧心态、儿子的愚孝心理给予了有力批判。(新华网评)
反面评价
该剧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演员使用的语言南腔北调、片中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老柿子树等细节问题。该剧主演斯琴高娃强调学习“京兰腔”的过程十分辛苦,但很多观众看后认为,剧中角色说的话有点不伦不类,包含了京西话、京兰话、普通话,甚至是各种话的混合体,兰州人觉得不像兰州话,陕西人觉得不像陕西话。(腾讯娱乐评)